聆聽安溪茶歌,奏響悠悠南音;細觀龍燈游走,品味百變高甲戲、木偶戲……近年來,安溪縣深入挖掘傳統民俗文化,培育壯大民間文化品牌,涌現出大批優秀民間藝術精品,不斷擦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片。
截至目前,安溪縣共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15項、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50項。
活態保護 綻放民間藝術魅力
今年5月,安溪茶文化·大型主題系列情景劇《鐵觀音》首演,一場融合安溪高甲戲、鐵觀音茶藝、原生態茶歌和南音等特色民間藝術的文化盛宴,以傳統與現代多種藝術表現手法,讓觀眾大開眼界。
“茶鄉安溪,因茶而興。”縣文化館館長王銘芬介紹,憑借茶文化的蓬勃發展,安溪縣多次摘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桂冠。與此同時,極富魅力的南音、高甲戲、竹藤編等民間文化藝術更是百花齊放。
記者了解到,安溪縣傳統民間藝術種類繁多、技藝精湛,涵蓋包括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民俗等傳統藝術形式,蘊含著茶鄉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觀念。
“通過對傳統民間藝術深入普查,我們收集大量民間音樂、故事、傳統手工技藝等資料,并用文字、錄音、視頻等方式進行詳細記錄,擇優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銘芬告訴記者,利用非遺宣傳日、傳統民俗節日等開展靜態非遺展示、動態非遺展演,有助于更多人了解非遺民間藝術。
組織開展“茶和天下 共享非遺”2023年安溪鐵觀音“雙世遺”文化旅游活動周,欣賞特色茶俗婚禮、茶歌茶舞;舉行“安溪第五屆夜間廟會”,領略高甲戲曲之美;舉辦原生態茶歌邀請賽,以高亢洪亮的歌聲,詮釋淳樸與熱情……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活動,營造出濃厚的民俗文化氛圍。
如今,每逢國慶或“五一”期間,鳳山風景旅游區、大坪迎仙埔生態觀光茶園等風景旅游區整合推出全新的茶文化表演活動,并邀請安溪茶歌代表性傳承人高添丁等上臺獻唱;縣文化館常年開設南音公益班,縣青少年宮、老年大學、藝術學校等紛紛開設南音興趣班、專業班,民間藝術進校園社區展演、展示成為市民文化生活常態。
“我們還推動清溪雅集(最安溪體驗館)入駐泉州古城,館內展示安溪非遺結晶,并邀請相關傳承人定期前來授課、講解。”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蔡雅娟表示,6月以來,“鳳鳴于溪——安溪歷史文化展”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也讓外地游客以更直觀的方式感受茶鄉民間文藝的多樣性和生命力。
“為打造‘飄香安溪·周周有戲’‘文藝輕騎兵’等文化惠民品牌,每年借助送戲下鄉、送戲進萬村等渠道,開展公益性演出210余場,為群眾送去《玉珠串》《城陽公主》《林愛姑告御狀》等經典劇目。”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主任謝志斌說,利用好安溪高甲戲這張名片,助力茶鄉民間文化走出安溪、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活態傳承 壯大保護傳承力量
踏入西坪中心小學的南音室,在傳承代表人的指導下,學生們正撥動琴弦,雅韻清音環繞校園;來到虎邱鎮林東小學,學生們熱情飽滿,放開歌喉演唱,課堂上不時傳出悠揚動人的茶歌聲。
“文化傳承要從娃娃抓起。”蔡雅娟說,考慮到傳統藝術生存困境,安溪縣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探索政府部門、學校共建傳習基地、傳習所,打造“非遺”課后服務品牌,推動非遺項目納入課程體系,讓學生開拓視野、培養高雅情趣。
依托校園浸潤,竹編、高甲戲、木偶戲等民間藝術先后走進全縣143所中小學校園,以校本課程、演藝班、興趣小組等形式,培訓中小學生8000余人次,大大增強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和創新性。
“今年的原生態茶歌邀請賽設置新的加分形式,鼓勵以師帶徒形式參賽或者年輕茶歌愛好者組合參賽,希望給這項民間藝術注入新鮮血液。”王銘芬說。當下,龍門南音藝術團、縣民俗愛好者協會等民間藝術團體蓬勃興起,34個傳統技藝協會組織創立、多所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習所涌現,許多創作者開始嘗試將民間藝術應用到更多場景,挑戰新的傳播方式。
結合“福”文化等主題,縣茶文化藝術中心創編出《時雨春風》《茗香墨酣》《香望》等非遺節目;安溪“閩南四句”第三代傳承人李辭晗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創作,將“閩南四句”融入婚禮主持、科普宣傳中;借助互聯網平臺,安溪竹藤編非遺傳承人陳紅萍開通竹編教學直播,讓古老的技藝煥發新活力。
此外,安溪縣發布第一批文創產品,涉及安溪茶文化、藤鐵文化、信俗文化、戲曲文化等特色元素,實現另類的文化傳承;藍田山內寨村鼓勵年輕人組建竹編合作社,借助電商平臺,推動竹編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下一步,將繼續完善非遺數據庫,不斷收錄傳承人圖文視頻資料、非遺名錄,采取數字化管理、線上服務展示方式,讓市民共享非遺成果,并通過‘非遺+旅游’‘非遺+教育’等多種有力措施,持續促進我縣民間文化藝術的整體保護和創新轉化,壯大保護傳承力量。”蔡雅娟說。
活態發展 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新春時節,安溪城隍春巡活動正式開始,上萬名香客、信眾簇擁著城隍爺出巡邑內,現場鑼鼓喧天,隊伍浩浩蕩蕩綿延數百米,腰鼓隊、大鼓吹、南音等表演輪番上陣,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民俗畫卷。
“千百年來,我縣民間文藝絢麗多姿。”王銘芬表示,時至今日,茶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扎根于日常生活、節日喜慶、祭祀等活動中,以技藝、音樂、舞蹈等形式傳遞著這片土地的生機和活力。
趕上農歷二月十五,藍田鄉進德村、后清村家家戶戶懸掛彩燈、擺放貢品,長長的“燈龍”氣勢如虹、繞村而行,所到之處鑼鼓聲、鞭炮聲匯成一片,熱鬧非凡;每遇佳節,官橋曾郁水操隊勢必露面,表演者以其穩、準、狠的凌厲攻勢,將兵器舞得虎虎生風,讓人生畏。
據悉,藍田牌樓燈盛行于明清時期,沿襲至今已千年,而劍斗鎮仙榮村的“迎親隊”更是歷史久遠。“還有鳳城大鼓吹、湖頭水車閣等,均各具特色。”王銘芬提到,遇到重大節日如春節、元宵等,以及佛事等各種喜慶活動,來自十里八村的民間手藝人便紛紛亮出“家底”,叫人大飽眼福的同時,吸引海外僑親回鄉觀光。
近年來,安溪縣各鄉鎮以農村文化禮堂、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為載體,持續開展民間文化藝術培訓、教學、展示等,加強民間文化藝術普及推廣,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作為全省首個鄉村振興“生態小院”的主場館,“1977茶云故事館”圍繞‘非遺茶文化’,延伸茶葉生態鏈、產品鏈、價值鏈,形成以文化體驗、技藝傳習、研學教育等為主導的生態綜合體,帶動和助推地方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游客來到村里,能喝一杯地道茶,現場體驗茶文化,傾聽茶鄉故事。”生態小院負責人何環珠說。
“把鄉村作為藝術空間,可以喚醒沉睡的本土文化資源,加速培育鄉村文旅產業新業態,助推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蔡雅娟說,接下來,安溪縣將持續擦亮茶鄉文化品牌,推動茶鄉民俗文化融入鄉村院落、城市社區,為更多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切磋交流搭建橋梁、編織紐帶,進一步打造高品質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陳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