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物局聯合主辦,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安溪縣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鳳鳴于溪——安溪歷史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9展廳正式向公眾開放。
本次展覽是安溪首次在京以較大規模、較為豐富的形式系統展示其璀璨厚重的歷史文化。展覽將持續3個月,共有160余件(套)展品、100多幅圖片、13個視頻集中亮相國博,突出安溪人文底蘊、特色物產、工美民藝在不同歷史時空的繼承和發展,立體再現豐富多彩的茶鄉文化圖景,讓廣大觀眾直觀感受安溪的發展歷程、文化底蘊和獨特風采,領略安溪的城市精神和地域魅力。
“鳳鳴于溪——安溪歷史文化展”開幕式(黃東華 攝)
以物為證 跨越千年的文脈傳承
安溪是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世界藤鐵工藝之都,也是千年古縣、文物大縣。安溪縣現有不可移動文物677點,紅色革命遺址200多處,人文薈萃、底蘊深厚,特別是經過千年積淀,安溪鐵觀音、藤鐵、冶鐵等縣域文化歷久彌新、交相輝映,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體系,先后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打響了“三鐵三世遺”文化品牌。
圖為“鳳鳴于溪——安溪歷史文化展”參觀入口(黃東華 攝)
開幕式上,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楊帆致辭并宣布展覽開幕。楊帆表示,縣域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此次展覽就是以此為契機,從一個切口展現新時代古縣新貌及縣域治理的經驗。希望廣大觀眾能通過本次展覽,深度領略安溪的文化底蘊和地域魅力,切身感受“鄉村振興”的豐富內涵和戰略意義。
“今天我們在國家博物館舉辦‘鳳鳴于溪——安溪歷史文化展’,就是把安溪的歷史、文化、藝術、民俗和風情奉獻給大家,讓大家一起來觀賞,一起來領略,一起來體會。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福建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在致辭中表示,要努力讓文化遺產、文物資源、文化傳統能夠實現“雙創”,在文化發展的前進道路上有更多的交流和互鑒,取得更大的豐碩的成果,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貢獻福建、安溪的智慧力量。
中共安溪縣委書記吳毓舟在開幕式講話中表示,全方位、全景式展示安溪發展的“前世今生”,將有效助推閩派文化、“海絲”文化展示交流,更好地“活”起來、傳下去。安溪將以此次展覽為新起點,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
四大單元 全景展現安溪多元魅力
在展廳,一件件或厚重滄桑,或匠心精巧的展品折射出安溪文化的多彩絢爛。
本次展覽共分為“溪水流長”“茶韻香悠”“藤姿鐵藝”“民俗鄉情”四大單元,涵蓋瓷器、竹器、金屬器、藤器、水晶器等材質,以及樂器、服飾、書法、文獻等種類,系統展示安溪的歷史文化、藝術創造和民俗風情,展現了自古及今的安溪人民編織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
“溪水流長”單元,展出安溪歷史影像、文物等資料,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內容包羅萬象。唐代青釉雙系罐、宋代安溪桂瑤窯青釉碗、明代安溪窯青花山水人物題詩瓶、清代安溪木雕鳳凰花卉木紋堵板……一件件展品,為拂去歷史的塵埃、回望安溪歷史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資料。游客們穿梭其中,仿佛穿越時空,聆聽那些遙傳千年的故事。
圖為展出的“溪水流長”單元(黃東華 攝)
“茶韻香悠”單元,展出多個朝代、各類材質的安溪飲茶器具,介紹安溪最具代表性的六大名茶,并展現安溪鐵觀音獨特的制茶工藝。沉浸在這里,人們似乎都可以在這隱隱聞到安溪鐵觀音特有的“蘭花香、觀音韻”,領略安溪鐵觀音“雙世遺”的獨特魅力。
圖為展出的“茶韻香悠”單元(黃東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