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時候,起床靠鬧鐘,分針時針調好,想幾點起就幾點起。現在啊,起床靠生物鐘,太陽還沒起時人就先起了。我常常自侃:這就是麻醉醫生從業多年修成的自我修養啊。如果說醫院是一臺日夜運轉的巨大機器,麻醉醫生便是這臺機器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零件:身穿綠色手術服,頭戴藍色手術帽,腳踩特制的拖鞋,在大大小小的手術之間“穿梭”。你或許認為這便構成麻醉醫生的一天了,但實際上,要做好這份工作,苦功還需下在細處。
麻醉醫生的一天,實際上始于晨光熹微。早早起床,匆匆完成洗漱事宜,解決好早餐,然后匆匆趕到科室交班,參加科室晨會。看似短暫的晨會,涵蓋了大量的當日患者信息;每位麻醉醫生都會提前一天訪視手術病人,進行術前評估,會上,各位同仁分別匯報病人的麻醉方案,對于病情特殊的,還要多次進行。
忙碌是麻醉醫生工作的主旋律。交班工作完成后,就需要對即將手術的病人進行信息核對,接著開啟麻醉機,準備麻醉藥品及急救藥品。病人信息和手術部位、方式核對無誤后,才能開始給病人進行麻醉誘導,讓手術病人安穩“睡一覺”。這樣一連串的準備事宜和操作都必須確保無誤、安全、有效,麻醉醫生承擔這些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周而復始之中逐漸了然于胸,駕輕就熟。
然而了然于胸、駕輕就熟不代表著放松懈怠。“手術醫生管病,麻醉醫生管命。”麻醉醫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獻于患者,忠于職守,以求麻醉工作成于細致。哪怕把自己忙成連軸轉的陀螺,也要時刻保持絕對的清醒。當手術醫生開始為病人做手術時,麻醉醫生的工作也并未完成。我們需要守在一邊,時刻盯著麻醉機上的監測數據,嚴密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做好麻醉記錄。同時,還須密切關注術中情況,及時調整麻藥劑量,生怕監護的哪一個數據出現在不正常范圍里,生怕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導致病人出現不好的狀況。
手術結束后,麻醉醫生要繼續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醒醒,睜眼睛,大口喘氣”,“別動,明白不,你叫啥名字”,這是病人轉醒時麻醉醫生的例行詢問。直到病人完全蘇醒,確保安全送回病床,才算圓滿完成一臺手術中的麻醉醫生的使命。
連軸轉的日子里,吃飯的時間靠擠。每到飯點,狼吞虎咽。細嚼慢咽、悠悠品嘗的景象是不存在于麻醉醫生的飯桌上的。病人的術后回訪,對其生命體征的密切監測及維持穩定,哪一項不需要麻醉醫生,哪一項容許我們浪費哪怕是一分一秒。
每個麻醉醫生都是超人,踩著風火輪輾轉于各個手術間,無論多累都要撐著腰板。一天二十四小時,在麻醉醫生這里干著四十八小時的活,遇上突發情況,顧不上吃晚飯,只能晚點下班。踩著晨光精神飽滿而來,披著月光饑腸轆轆而歸。
回到家吃完晚飯,收拾好家務瑣碎,沒什么比一個“北京癱”更讓人舒適。這樣忙碌的日子,日復一日,似乎早已成了一種習慣。說累嗎?確實累。但無論多么苦累,我熱愛這份工作,就像老祖宗欣賞一個人:“始于顏值,敬于才華,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終于人品。”我熱愛這份工作,始于職責,敬其高尚,忠于職守。
“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鮮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只要能為病人多減輕一分痛苦,多謀一份福祉,忙與累也是無妨的。
麻醉醫生的一天,始于忙碌,終于疲累。但只要一個懶腰,一個“北京癱”,一個安穩的睡眠,我們就能收拾好自己,用最飽滿的精神,去迎接第二天的忙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現代麻醉醫生作為外科手術的先鋒,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認真對待這份工作、熱愛和享受這份工作的同時,我們亦要有不斷自我提高的意識,不斷學習和進步,將我們的工作完成得更好,給予病人更好的關懷,為病人的健康保駕護航。(作者:陳雪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