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沖擊,國家經濟受到很大影響,我總想著能為抗擊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做些什么,捐這點錢就是表達一點心意而已。”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縣老黨員薛世浩聽說社區在組織捐款,立刻表示要捐1萬元。樸實的話語蘊含著一名老黨員的初心和大愛。
薛世浩1929年出生于寧德市屏南縣,1948年參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顧問。1989年離休后,薛世浩致力于關心下一代工作。30年來,他屢獲全國、省、市、縣各級表彰,2019年獲評“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
一切聽從黨的召喚
“你為誰來打仗,我為人民,人民為我,人民解放我解放……為了人類的解放。”薛老興起,再次唱起當年的這首戰歌《我為誰人來打仗》。“這首歌是我一生的信念。”
1948年,一場“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大游行席卷全國各地,當年18歲的薛世浩正在福安的穆陽師范求學,成為學校罷工的積極分子,參加地下黨組織的外圍活動。
“人窮志不短,讀書是唯一的出路。”當時,薛世浩的家里窮得叮當響,懷抱求學之心,他努力考上縣里的師范學校。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從家到學校念書要步行整整兩天,因沒錢住旅舍,只能夜宿廟里。
“我的思想比同齡人活躍,天不怕地不怕,學校里屏南籍的學員有10多個,在校時,我們就計劃好假期回鄉辦夜校,做宣傳。”薛世浩說。
1948年的下半年,特殊時期,學校放假讓所有的學生返回原籍,薛世浩就和同學組織縣委工委,成立閩屏游擊隊,他擔任小隊長,借來槍支打游擊。
經過考驗和游擊戰的歷練,1948年12月,薛世浩在黨組織的培養下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旗下莊嚴宣誓的那一刻,我告訴自己,不論走到哪里,都不能違背黨旗下曾經的誓言。”
戰斗的生涯練就干練的性格,戰火的淬煉讓人信念愈加堅定。1949年7月,解放軍來到屏南,薛世浩及其游擊隊戰友們就跟隨解放軍,毅然投入到戰火中,并參與解放福州和廈門的戰斗,直到被指派到各地建立鎮政府,做起土改工作,他的戰斗一直沒有停止。
關愛未成年人成長
1964年,薛世浩轉業到我縣,先后輾轉在龍涓鄉、金谷學區、縣高甲戲劇團等單位,最后擔任縣文化局局長,直至離休。
“黨把事業交給了我們,我們也要把精神財富交給我們的后人。”1991年縣關工委成立后,薛世浩長期擔任副主任,他十分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幫扶一批又一批未成年人。在薛世浩的帶頭組織下,縣關工委老干部幫教團每年舉辦普法教育宣傳幫教活動300多場次,幫教失足青少年400多人。
愛心助學是關工委的一項重要工作。從1995年縣關工委開展愛心助學工作以來,薛世浩就積極參與,想方設法資助貧困生。面對著每一條求助信息、每位愛心人士的委托,他都會走訪了解,確定捐助對象,很多人在他的幫助下改變了命運。已是耄耋之年的薛世浩,常深入到本縣及外地,聯系各地經濟促進會和商會,拜訪企業家和愛心人士,為寒門學子募集助學金。僅2014年,經過他和縣關工委的牽線搭橋,獲得資助的學生達600多人,金額達200多萬元。
在我縣各中小學校,薛老是學生們熟悉的“薛爺爺”。在縣關工委工作期間,薛世浩始終將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圍繞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和同事組織各種報告團,深入到全縣各鄉鎮的中小學校,向青少年學生作報告。關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他,多年來足跡遍布全縣24個鄉鎮和數十所中小學校,參與宣傳演講達數百場。
著書宣講紅色安溪
在薛世浩家里簡陋的書桌上,放著他寫下的一沓沓手稿。93歲的薛老依舊耳聰目明、思維清晰,這與他每日堅持動腦寫作不無關系。他還曾將自己看過的各種有關愛國、誠信、美德、民俗等方面的故事,整理匯編成《道德教育故事選》,供各級關工委輔導員選用。2017年,薛世浩還主導拍攝《尋莫耶故里 頌紅色安溪》宣傳片,發放到各中小學校供學生觀影學習。
薛世浩還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和鄉鎮,先后建立9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并將安溪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事跡整理編輯成故事集《浩氣長存》并出版,供各中小學學生學習。他總是說:“我們要很清楚地知道我們的事業是人民的事業,要奮不顧身、不圖回報。”
“思考、回首、不忘來時路,因為知道,自己從哪兒來,要到哪里去。所以,想做得更多,想做得更好。”前不久,薛世浩編寫的《紅色安溪》一書正式出版,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講好安溪故事,提供很好的素材。直到現在,每月農歷初一和十五,薛世浩都堅持為縣老年大學離休班學員們講課,授課內容緊跟形勢和黨的中心思想,期末認真進行總結,使學習班成為我縣離休老干部無可替代的精神家園。(記者陳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