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安溪縣參內鎮的歸僑李冬水,致力從事茶葉技術推廣工作,在茶葉育苗、種植、加工等領域作出創造性的貢獻,特別是總結并推廣茶葉短穗扦插育苗法,成為新中國茶葉生產恢復和發展的重要科學技術,獲評全國科研創新茶事功勛人物等榮譽稱號。
總結推廣短穗扦插技術
李冬水,1925年生,因父親早逝被參內鎮祜水村李家收養。9歲跟隨養父去馬來西亞讀書??谷諔馉幈l后,年僅12歲的他就在老師的帶領下,參加籌賑支援抗戰。14歲隨堂兄回國,他想要參軍,因年小不能參軍,就進入龍溪中學讀書。1944年再報名參軍,并參加培訓,但培訓尚未結束,日本就投降了。他即考入福建農學院,畢業后回安溪參加游擊戰爭。
新中國成立后,李冬水在西坪區當區長,兼任區中隊中隊長。1951年初,李冬水當區長剛滿一年,就奉調到省農業廳經濟處任副科長,主抓全省茶葉技術推廣工作。他上任后,就想怎樣當好推廣應用茶葉生產技術的參謀,把全省茶葉種植面積、產量、質量、產值搞上去,讓茶農過上富裕的生活。
經過調查研究,李冬水得知全省各地的茶樹,都是采用種子繁殖,產量上不去。他想起西坪是名茶鐵觀音的故鄉,能否采取短枝條繁殖茶樹呢?就于1952年來到西坪,調查總結繁殖茶樹的經驗。
李冬水與茶農吃住在一起,探索無性繁殖茶苗發展茶葉生產的新思路。有一天,他在堯陽鄉茶農王文章種植的豐產茶園,發現一丘丘扦插的茶苗,株株吐新芽,長得整整齊齊。王文章告訴他,是以優良茶葉品種,采用短穗扦插育苗法繁殖。他即與區領導商討,到萍州鄉建立一片茶葉短穗扦插育苗試點。
李冬水在萍州鄉蹲了一年多,與當地的干部、茶農一起,辛勤經營萍州、大坪兩個鄉的200多畝試點茶園,將多個優良茶葉品種進行短穗扦插繁育,并一舉獲得成功。經向農業廳領導匯報后,確定將茶葉短穗扦插育苗的技術經驗,撰成書稿,編印全省各地推廣。
1952年10月,農業部在萍州鄉召開無性繁殖茶苗(短穗扦插)現場會,來自全國茶區的100多名茶葉專家、學者出席,大家在參觀之后深表贊賞。此后,這項經驗就在全國茶區推廣應用,并轉接到印度、斯里蘭卡、日本、肯尼亞、坦桑尼亞等世界主要產茶國。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王文章、李冬水榮獲大會頒發的“茶葉短穗扦插育苗”科技獎。
全力推動茶葉豐產增收
接著,李冬水又對茶樹的生長和采摘進行探索研究。他發現有的茶農任茶樹生長,茶樹普遍超高,又存在采摘不合理,嚴重影響茶葉產量。而萍州鄉茶農張榮杰的茶樹,都控制在1米高左右,產量比別人高。經和縣茶葉技術員楊浩相研究,李冬水制定一套科學修剪和合理采摘、培植“壯、寬、密、茂”豐產樹冠的方案。
經過采取因樹制宜,實施輕、深、重修剪和個別臺割的方案,實施定高、平面或略弧形的采摘法。在采摘期間,李冬水深入茶園現場指導,并在夜校講課,嚴格按方案實施。一年之后,2000多畝的整片茶園茶樹生長符合標準要求,茶葉產量大幅度增加,效益顯著。
為了在全省推廣茶葉短穗扦插育苗的經驗,1959年底,根據時任省委書記葉飛的指示,省農業廳擬于1960年元月8日,在萍州大隊召開全省茶葉生產會議。因萍州未通公路,時任縣委書記靳連才決定突擊建設虎邱至萍州長28公里的公路。
當年底,西坪公社成立公路建設指揮部,從全公社調來28000名強壯勞動力,自帶糧食和工具,于1960年元旦全線動工興建。在各級領導和全公社干部群眾奮戰7天7夜,完成公路建設。元月8日,與會的省領導和代表,通過新建公路抵達萍州參加會議。葉飛也在當年2月帶領省市領導到萍州考察茶葉生產。
李冬水致力茶葉技術的推廣,有效促進茶葉生產的發展。安溪縣茶樹大部分采用無性繁殖,茶葉生產迅速發展,全縣現有茶園面積超60萬畝,產量超6萬噸,連續10年居全國產茶縣首位。福建省的茶園面積、產量,也躍居全國首位。
李冬水為發展茶葉生產貢獻卓著,省茶葉協會贊揚他長期從事茶葉技術推廣,做了大量工作,在茶葉育苗、種植、加工、茶葉機械等領域作出創造性的貢獻,特別是發現并推廣茶葉短穗扦插育苗法,成為新中國茶葉恢復和發展的重要科學技術。
因工作成績顯著,李冬水先后當選為省直機關黨代表、區人大代表,并榮獲優秀共產黨員。還獲農牧漁業部頒發技術改進科技成果二等獎。省茶葉協會授予“終身奉獻獎”,中國茶葉協會授予“奉獻獎”。2010年,被《中華合作時報》社及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信息中心評為“科研創新茶事功勛人物”,又在2015年獲頒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陳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