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山閣竹業專業合作社產品在農民豐收節上展銷
人口僅600人的藍田鄉山內寨村是安溪縣遠近聞名的“篾匠村”。在這里土生土長的顏章智,巧妙地將竹子化為一道道綠色天然、別具風格的工藝品與原生態建筑景觀,成立富山閣竹業專業合作社,帶動家鄉竹編制品的市場銷量,帶領村民走向致富之路。
大學畢業 逆行返村
“我家祖祖輩輩都是做竹編。我11歲的時候就開始學著幫家里編竹筐了。”顏章智說,每年寒暑假,他都要幫著家里做竹編來補貼家用。
前些年,由于制茶所需的竹制器具需求量下降,山內寨村傳統竹業生存空間不斷縮小。同時,傳統竹制品工序繁瑣,利潤不高,難以開拓市場,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一行業。從業人員日趨老齡化、工藝后繼無人,成為該村的一大難題。
2006年,顏章智大學畢業,帶著大學所學的專業——竹業工藝技術回到家鄉。作為山內寨村黨支部的一員,他暗下決心,要利用好家鄉豐富的竹林資源,做大做強竹品加工文章,讓鄉親們富起來,復興山內寨村的竹編產業。
“一開始對他想回村做竹編,我們十分反對。家里砸鍋賣鐵讓他讀大學原本是想讓他走出大山。”顏章智的父親顏江海說。父母的反對并沒有潑滅顏章智心中的創業之火。他先是前往浙江安吉縣一家在竹建筑建造有著二十幾年歷史的公司拜師學藝,學習竹建筑的規劃設計等方面知識。同時他還不斷了解市場信息,開始著手在市場上營銷推廣新產品,并很快接到第一個訂單,賺到第一桶金。
父母的態度也漸漸從不理解變成支持。顏章智并不是單純回村做傳統竹編工藝,而是帶回來新技術、新市場。很快,他在村里起了示范效應,很多年輕人都回來跟他一起創業。2010年7月,顏章智組織建立富山閣竹業專業合作社,帶動一幫人創新創業,小山村曾經消沉一段時間的破竹聲又此起彼伏地響了起來。
創新工藝 拓展市場
“一根毛竹8元,現在一套筆筒就能賣20元,以前挑篾貨上大街,現在公路拓寬通車,快遞上門收貨。”顏章智將原來定位為諸如制茶所需的工具品,改為工藝品、裝飾品。為突破竹產業的營銷瓶頸,顏章智化被動為主動,通過互聯網的電商渠道,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將原來先生產再銷售,改為先下單再生產模式,這一思路的改變,大大帶動了竹編制品的市場銷量,提高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
顏章智帶領的合作社還研發諸如“竹屋”建筑、綠色景觀走廊等現代竹業新產品,深受市場青睞。2019年,富山閣竹業專業合作社使用竹子總量達到125萬公斤,直接帶動村民增收100多萬元,合作社也從最初的5個社員,增加到目前的105人戶,社員不僅僅局限在山內寨村,還輻射到周邊的湖坂、益溪等5個村。
在竹工藝技術方面,顏章智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近年來,他帶領培養的5個竹藝技術團隊,組建5個竹藝建設工程隊,每個工程隊有1-2名師傅帶領培養8-10名竹藝工人,互相帶動,有效地增加就業及收入。2018年,每個團隊創收150萬元以上。近五年來,顏章智組建的富山閣竹業專業合作社累計促進村財增收21.5萬元。
產業興則鄉村興。如今,竹工藝這一傳統產業,在顏章智和山內寨村村民的攜手努力、不斷創新中正煥發出勃勃生機。(記者 陳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