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街道干部在鄰里連心樹下收集群眾建議。
開學季將至,福安市羅江街道三江社區準大二學生小王收到了來自愛心企業家的1萬元資助款,不再為學費、生活費發愁。
時間撥回到去年暑期,小王如愿收到寧德師范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高興之余卻也犯了難。“大學的學費、生活費加起來,每年預計要1萬元,錢從哪來?”在她2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離家出走,70多歲的奶奶賣水果將她和弟弟拉扯大。
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小王將難處寫在信箋上,投到社區的鄰里連心樹微心愿信箱內。不到一周,羅江街道便為她聯絡好了公益資源,由轄區內的企業家鐘榮英負責她大學期間的開銷。
小王的燃眉之急能夠化解,得益于羅江街道探索的“1141”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法(即一目標、一引領、四個抓手、一平臺)。“羅江街道轄區企業多、外來務工流動人口多、群眾需求多,我們以一張網格、一支隊伍、一棵連心樹、一個平臺為抓手,通過精細化治理,努力將服務觸角延伸到群眾生活的每個角落。”羅江街道黨工委書記張雅梅介紹道,去年以來,該街道共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61件次,化解率達99.37%。
織密治理網 回應訴求快
近日,羅江街道三江社區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榕樹下,圍坐著許多前來納涼的居民。
“這棵榕樹有30多年樹齡,并且有個好聽的名字——鄰里連心樹,附近居民常常在這里討論關于社區、街道建設的話題。”三江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沈文琦介紹。
說起這棵連心樹,三江社區居民張大爺打開了話匣子:“10多年來,鄰居黃老漢一直在自家陽臺養雞,雞糞堆積,臭氣熏天,夏天溫度高還容易滋生蚊蟲。”他和附近居民多次上門溝通,但收效甚微。“黃老漢覺得陽臺是自家場所,別人無權干涉,我們也是有苦難言。”
張大爺的困擾在連心樹下迎來轉機。“以前樹下只有幾把椅子,不擋陽不遮雨的。去年,街道在這里裝起了廊架,還安上了燈帶,每天都有干部來這里收集問題。我心想,不妨把這事攤開來說一說,說不定能有解決辦法。”張大爺將整件事的始末和街道干部一一道來。
張大爺的苦惱當天便轉到了三江社區黨支部。“我們分析了這件事,大家一致認為問題出在溝通上。”沈文琦回憶說,社區挑出擅長溝通的黨員志愿者謝妙法、游丹鴻上門了解情況。
從衛生維護到鄰里情,兩位志愿者對黃老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第二天,黃老漢清洗了陽臺,將家禽送回老家飼養。“10多年沒解決的問題,在連心樹下一說,兩天就解決了,真想不到。”街道干部回訪時,張大爺對此連連稱贊。
據介紹,羅江街道對群眾訴求實行“居民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群眾評單”的“四單制”模式。2022年至今,三江社區通過連心樹及其議事機制,共為群眾化解矛盾糾紛78起,協助解決群眾訴求106件。
不只是連心樹,在三江社區,家門口的法官工作室、民情懇談小苑、黨群服務中心都是群眾訴求表達、鄰里矛盾糾紛化解的有效載體。為了讓這些載體真正活起來,羅江街道吸納了近300名志愿者,組建了“羅江紅志愿者服務隊”,通過志愿者下沉服務,讓群眾需求和服務資源無縫對接。三江社區基層社會治理示范點因此獲評2023年全國城鄉社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抓早抓小,意義重大,小糾紛沒有及時調處,就容易變成大矛盾。我們依托連心樹這些群眾家門口的載體,用好民情日志常態記錄,讓干部下沉、服務前移。老百姓有需要,隨時可以找到我們,讓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張雅梅說。
選好評議員 巧解千千結
“到羅江工作這三年,有兩起十幾年的信訪積案,一直像塊石頭壓在我心頭,最終能化解,多虧了監督評議員這支隊伍。”說起監督評議員在矛盾糾紛化解中的作用,張雅梅頗多感慨。
近年來,羅江街道深入挖掘資源,邀請本地有群眾基礎的“兩代表一委員”擔任監督評議員,建立矛盾調解常態化渠道。針對群眾合理合法的訴求,由監督評議員對責任單位辦理情況全程跟蹤落實,并進行監督評議;對脫離法理范疇的訴求,由監督評議員出面協調引導,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并與法律咨詢專家、調解員組成綜合調處隊伍保持溝通,推動矛盾依法依規解決。
“你這個屬于違章搭建,街道沒有權限批準,退一步講,給你一個人破了例,其他群眾有相同需求是不是也要滿足?”這幾天,羅江街道監督評議員鐘榮英正調解一起群眾違章搭建的矛盾糾紛,與以往的循循善誘不同,她這次顯得格外嚴厲。
“這名村民剛刑滿釋放,街道干部講理,他聽不進去,我就換一種方式。他家情況我熟,這個糾紛肯定能化解。”鐘榮英十分有底氣。她擔任北山村黨支部書記15年,有著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
“和群眾打交道多了,他們對我做事還是比較認可的。”鐘榮英坦言,作為監督評議員,要想在群眾中說話有分量,除了自身威望,還要真正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群眾合理的要求,我們就要盡力協調各部門,跟蹤解決。不合理的需求,也要講出個‘一二三’,這樣群眾才會信任你”。
人頭熟、地頭熟,還有較高的威望,現如今,群眾遇到矛盾糾紛就喜歡找鐘榮英評評理。像鐘榮英這樣的監督評議員,如今在羅江街道共有4名。“監督評議員發揮各自優勢,主動參與矛盾糾紛排查與化解,既能給群眾講道理,也善用鄉情、親情、友情資源,讓矛盾糾紛調解不僅理性,也有人情味。”張雅梅表示。(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通訊員 陳雅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