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24日訊(通訊員 賴鵬輝 伊婷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值此《社區矯正法》實施五周年之際,為切實增強社區矯正對象法治觀念、鞏固教育矯正成果,近日,平和縣司法局大溪司法所創新開展集中教育學習活動。本次活動緊扣社區矯正法宣傳月主題,采取“法規研讀+影像教學”雙軌模式,通過系統解讀法律條文夯實理論基礎,結合原創普法宣傳片《矯·橋》的沉浸式觀影,為社區矯正對象打造了既有法治深度又具人文溫度的教育課堂。
法治課堂,系統學習筑牢守法底線
集中學習會上,大溪司法所工作人員聚焦《社區矯正法》核心要義,圍繞社區矯正對象的權利義務、監督管理規定、教育幫扶措施以及違反規定的法律后果等關鍵內容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解讀。講解過程特別強調社區矯正作為刑罰執行方式的嚴肅性,要求全體矯正對象務必時刻警醒,敬畏法律紅線,同時深入闡釋了教育幫扶措施所蘊含的挽救與關懷初衷,引導大家正確理解并主動配合社區矯正工作。講解內容緊貼矯正對象日常監管實際,結合具體案例進行釋法明理,有效增強了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為矯正對象明晰行為邊界、強化守法意識奠定了堅實基礎。
光影啟迪,直抵心靈重塑新生希望
法規研讀過后,大溪司法所組織矯正對象集中觀看了由平和縣司法局與平和縣人民檢察院聯合出品、精心制作的社區矯正主題普法宣傳片《矯·橋》。該影片以情景再現的方式,通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了社區矯正工作以“矯”為“橋”,深刻喻示了社區矯正工作如何在迷失個體與社會正常軌道之間架設起理解、接納與回歸的堅實橋梁,幫助社區矯正對象順利回歸社會。全體矯正對象凝神觀看,神情專注,影片中展現的積極力量,點燃了他們真誠悔過、重塑人生的希望之光。
此次“法規研讀+影像教學”活動是大溪司法所深化社區矯正法宣傳月教育內涵的創新實踐。在總結講話中,大溪司法所所長強調:“《社區矯正法》學習是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的必修課”。她要求全體矯正對象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切實做到三個轉化:將法律條文轉化為行為準則,將監管要求轉化為自覺行動,將矯正期轉化為成長機遇。通過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主動接受教育矯治,在法治護航下走穩回歸社會的每一步。矯正之路道阻且長,但每掌握一個法律知識、每修正一個行為偏差,都是重塑人生的重要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