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14日訊 (通訊員 賴穎欣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夏日炎炎,大溪鎮壺嗣村黨群服務中心卻人氣爆棚。來自周邊7個村的49名黨員把座位擠得滿滿當當,眼神里滿是期待。講臺上,老師沒念稿子,而是把大道理“拌”進了本村的老故事里,聽得人頻頻點頭。到了互動環節,話題是“咱村的紅色基因咋變發展力?”,起初大家還有點放不開,你看我我看你。可當幾位老黨員嘴角一翹,露出會心微笑,老師心里有譜了——這路子,對味!為了“破冰”,老師從“垃圾別亂扔”這種身邊小事聊起,巧妙勾連“阿里山神吳鳳故里要高質量發展”的大目標,一下子點燃了話匣子:人居環境怎么整?養豬產業咋升級?身邊事、真問題、好盼頭,讓討論越來越熱乎。退休的老支書摩拳擦掌,剛轉正的小年輕也搶著發言,都在琢磨“黨員這身份,咋干出個樣兒來?”
這熱騰騰的場面,正是大溪鎮黨校“送課下鄉”的生動寫照,也是鄉鎮黨校實體化建設按下“快進鍵”的縮影。
精準滴灌,“家門口”的課堂活起來
大溪鎮黨校的課,可不是“一鍋燉”。主題黨課鼓干勁,“農村接待禮儀”課教實招,缺啥補啥,精準得很!這送到“家門口”的高質量培訓,背后是黨校打出的一套實體化運行“組合拳”。今年以來,大溪鎮黨校靈活開課,黨員輪訓、入黨積極分子班、黨務工作者專項課、送課下鄉......累計給228人次黨員充了電、加了油。數字背后,是實實在在的能力提升。
搭穩臺子,實體化運行有“硬支撐”
要讓黨校真正轉起來,得先打好地基。大溪鎮定了“硬規矩”,書記親自掛帥當校長,組織委員專職抓落實。課堂也不拘一格,會議室、“青年氧吧”年輕干部學習沙龍、黨建示范點、壺嗣村的家風館......都成了鮮活的“教室”。師資更是“混搭風”,既有縣里專家“傳經送寶”,也請來本地致富能手、客家話“土專家”登臺分享,確保聽得懂、用得上。
按需“配菜”,黨員成長“口味”各不同
大溪鎮黨校深諳“因材施教”之道。給農村黨員備的“硬菜”是花卉果蔬種植、直播帶貨這些致富技能;給社區黨員“加餐”的是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的本事;針對“兩企三新”黨員,則端上休閑旅游服務、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等“定制套餐”。領域不同,“菜單”各異,力求每道“菜”都解渴、管飽、用得上!
課堂“破圈”,田間地頭也是講臺
黨課怎么上?大溪鎮黨校玩出了新花樣!告別“填鴨式”,擁抱情景模擬、互動體驗。教室?不局限!田間地頭是課堂,靈龍谷的文旅基地是課堂,廉政教育點、紅色革命遺址......統統變身“沉浸式教室”。黨的理論教育,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融進了腳下的土地和火熱的生活場景中。
這套環環相扣的“組合拳”打下來,大溪鎮黨校成功實現了從“牌子掛起來”到“真正轉起來”的躍變。“送課下鄉”像精準的“滴灌”,把養分直接送到黨員“心田”,不僅點燃了服務家鄉的熱情,更激活了基層的每一個“細胞”。大溪的實踐響亮地回答:黨校唯有真正“沉下去”,充滿“煙火氣”,黨的創新理論才能在這片沃土里深深扎根。讓黨課離泥土更近,離人心更親,這就是大溪鎮黨校跑出的“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