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26日訊(通訊員 黃建和 楊小鋒 閩南網記者 柯嘉進 文/圖)初冬暖陽里,北部片區一期項目建設,江濱片區中首科創谷一期工地,塔吊旋轉;閃爍燈火下,下班的人群匯入夜市特色小攤;總投資7億元的美尼斯智能家具家居項目進場施工;銀塘片區,640畝完成57%土方平整……
這是華安加快推進特色產業社區建設,持續推動“一區多園”建設格局的一幀幀生動畫面。
以區域集中、產業集群、開發集約為方向,引導專業化產業集群。今年來,華安縣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兩園兩區”建設的工作部署,扎實推進產業社區建設,迸發園區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在針織機械產業園,現有針織機械企業25家,計劃總投資24.4億元,其中已投產23家,規上7家。針織機械三年磨“針”,上下游和關聯企業高度融合、一體化發展,“織”成大“鏈”。
華安首屆村BA籃球賽選中開發區,不是巧合,正是看中園區火熱的創業氛圍與人氣。中秋佳節,“北溪之聲”文藝演出系列活動也從城關首次移至園區夜集市,見證此處的煙火氣息。
如今的華安經濟開發區正逐步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蝶變成為融合生產、工作、生活、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多元化載體。一個“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之區,正在走來。
“規劃+建設+改造”,產業社區新樣板有了“新”動作。
——“高起點”規劃。編制《華安經濟開發區產業社區規劃提升方案》,提出近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以“3年強基礎、8年上臺階、12年見輝煌”總體方向,聚焦“2+1”產業格局,圍繞“提高生產力、打通上下游、構建生活圈”整體目標,逐步形成“功能更復合、配套更完善、環境更宜居”產業社區。
——“高品質”建設。加快推進特色產業社區建設,持續推動“一區多園”建設格局。北部片區,一期動工建設13家,投產1家,片區配套鄰里中心;江濱片區,中首科創谷一期開工建設,營銷中心主體磚砌完成;龍軸片區,用地總面積406畝,其中土地收儲192畝,回購214畝土地及6棟廠房,美尼斯智能家具家居項目已進場動工;東石片區,北溪福華工業地產項目完成概念性規劃設計,成片開發方案送省自然資源廳下屬規劃院審查;銀塘片區,640畝完成57%土方平整。
——“高標準”改造。積極推進廠房“控低改高”,鼓勵多層廠房、標準廠房建設,推行“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靈活供地方式,針對閑置廠房和低效用地,通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騰籠換鳥等辦法,實現“處置再盤活”,減少土地低效閑置。今年來,完成產業社區建設面積40.28萬平方米,出租閑置廠房6.7萬平方米,處置低效用地32宗。
“招商+發展+轉型”,產業發展新路徑有了“芯”力量。
立足產業基礎、資源優勢,緊盯產業鏈薄弱環節,重點突出“以商引商”“產業鏈招商”“鏈主招商”等招商方式,積極承接主導產業上下游相關產業轉移,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同時,依托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在外鄉親等資源優勢,整合上下游企業資源,促進產業資源信息共享。截至10月,共梳理招商對接項目61個、總投資115.39億元,其中,總投資1億元以上的項目45個,10億元以上的項目2個。
做優項目服務促發展。緊緊圍繞“四促”,全方位全流程跟蹤推進項目進度,截至10月,梳理促開工項目20個,總投資23.12億元;促竣工項目41個;促投產項目51個,總投資41.62億元;促上規項目28個。
做強科創賦能促轉型。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省級綠色園區創建,完成第三方評價報告編制;積極開展企業創新技改升級的有關政策宣傳落實,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政策運用。截至目前,開發區共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0家,科技小巨人1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有19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總部上市企業3家;發明專利109件、實用新型專利1203件、外觀設計專利172件。全力搭建招才引智平臺。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暢通院校人才培養輸送渠道,2024年解決企業用工需求2415人次。
“3+2+1”,宜居宜業新園區有了“心”家園。
“3”,保障吃、住、行。策劃實施近32億元的4個工程包共41個項目,項目實施以來,三十五路、銀泰路、幼兒園等15個基礎配套項目已建設完成,鄰里中心、綜合體等8個基礎配套項目正有序建設;實驗中小學、綜合性醫院、污水管網改造提升等18個項目正在進行前期手續辦理。
“2”,護航教育、醫療。開發區中小學可研報告已獲批,正在招標初設編制單位和地勘單位。重點推動與漳州市衛生職業學院共建三級綜合性醫院,目前正在進一步完善總平圖。
“1”,提升文體娛樂品質。進一步完善園區15分鐘生活圈和家具城、豐山家園和北部片區5至10分鐘生活圈構建,加快推進濱江苑酒店等商住項目建設進度的同時,全力推進安園護企協作體系,強化“營商110”日常治安巡邏、道路交通安全、綜治維穩等,構建宜居宜業和諧園區。
“以產聚人興城,以城留人促產”,一個個關于宜業、宜商、宜居的故事,在這里繼續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