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11日訊(閩南網記者 柯嘉進)漳州市生態環境優越,田園風光秀美,旅游資源豐富,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良好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去年先后有漳浦天福觀光茶園等3個示范點獲評2023年福建省休閑農業示范點,東山縣東沈村等6個鄉村獲評2023年福建省美麗休閑鄉村,鄉村旅游方興未艾。但當前漳州市鄉村旅游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制約著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是缺乏統一規劃,布局散亂。市級層面缺乏統一的鄉村旅游規劃,各縣區、鄉鎮鄉村旅游開發各自為政,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情況較為突出,也缺乏統一的品牌形象和市場推廣,導致整體水平偏低、布局散亂,難以持續吸引客流。
另一方面存在同質化嚴重,精品缺乏的問題。當前漳州市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比較單一,大多以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為主,同質化現象突出,文化體驗類、民俗農莊類、科普教育類、鄉村度假類、休閑運動類、特色餐飲類等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不足,缺少特色精品。
還有一方面是產業鏈條較短,帶動力有限。目前漳州市的鄉村旅游還處于培育階段,多數鄉村旅游點的配套服務功能較差,缺乏高品質住宿、餐飲、交通、娛樂等配套設施,與當地農林漁牧特色產品、農副加工品、文創產品、電子商務、康養等產業結合不緊密,跟農民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還不健全,導致鄉村旅游產業鏈不完整,對當地經濟的帶動力有限。
為推進漳州市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漳州市政協常委、漳州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主任陳慶華建議:
首先,統一規劃,謀劃整體發展布局。由漳州市文旅局牽頭,農業農村局配合,從全市整體角度出發,兼顧各縣區的自然資源稟賦,把優質資源通過科學規劃整合統一,制定切實可行的全市鄉村旅游總體規劃;以鄉鎮為單位,以特色優勢產業為主導,全域專項規劃、連片打造鄉村旅游片區,因地制宜,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特色;合理安排生產、生態、生活、交通、公共服務設施等布局,推進一體化規劃和綜合配置,做到多規合一,促進生態環境改善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兩不誤。
其次,特色經營,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深挖鄉村旅游資源,根據鄉村旅游資源特色,開發滿足消費者觀光、休閑、度假、文化體驗、健身和養生等多樣化需求的鄉村旅游產品,使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如:開發具有畬族等少數民族特色的服飾、手工藝品、特色食品、旅游紀念品等旅游商品;做好“古厝”“古民居”的活化利用,開發鄉村民宿、鄉村文創等新業態,讓古厝(土樓、土堡、莊寨、番仔樓、夯土民居等)煥發新生機,打造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漳州古厝”旅游品牌;充分利用特色生態資源,打造山水風光、森林生態、海灘風情、非遺經典、田園咖啡、稻田音樂、古鎮寫真等創意品牌。
最后,創新模式,促進良性有序運營。采用串點并線、組團聯盟、集中推介、經營托管等方式,幫助鄉村旅游景點、休閑農莊等擺脫體量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和專業水平低,周末火爆與非周末蕭條對比鮮明等困境,提升運營空間。發展鄉村旅游新業態,如發展鄉村“夜經濟”,利用原生態的自然舞臺豐富夜間展演活動,實施鄉村夜經濟基礎設施亮化工程,以慢行系統為基礎建設鄉村夜經濟綜合體,打造多維度鄉村夜景和沉浸式體驗空間。還可以因地制宜發展溫泉療養、中醫養生、健康養老、運動健身等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