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20日訊(通訊員 王晶晶 林思倩 閩南網見習記者 陶詩薇 文/圖)沿著華安縣新圩鎮天宮小坑新村的方向,遠遠就能聽到咔吱咔吱的機鳴聲,那是小坑新村雨傘加工廠作業的聲響。
小坑新村雨傘加工廠坐落于一塊平整空地上,面積約500余平方米,廠內整齊地擺放著十來臺雨傘加工機械,10多名女員工正在機械操作臺上忙個不停,有的在打基眼,有的在捆線,有的在拉彈簧……車間內各種敲擊聲交織在一起,演奏出一首悅耳動聽的“致富曲”。
“原計劃等孩子長大些了再出去打工,現在家門口就有活干,在這上班,既照顧了孩子,又掙了錢,一個月能拿到2500元左右,如果更熟練一點、制傘速度更快一些,收入能超過3000元呢。”鄒女士笑著說。
雨傘加工廠負責人介紹,“現在基本不愁訂單,一單未做完,下一單就來了,一個月下來,累計能生產5萬支成品傘,產值約130萬元。”
讓工業下鄉,在村里建設“微工廠”,既能解決企業的招工難,又能讓富余勞動力增收,這是村里的“幸福事”。
“雨傘來料加工成本低、技術要求不高,且見效快,是農村致富的好路子。”村干部介紹道。
據悉,天宮村山多地少,村民居住分散,青壯年外出務工,其他人特別是婦女賦閑家中,增收困難。為了讓更多的村民富裕起來,天宮村小坑新村投資者在家鄉帶頭做起了雨傘加工,吸引了附近幾個村莊的村民來此就業。
剛開始村民都將雨傘帶回家做,家里、房前屋后堆滿了雨傘零部件,影響了家人進出,也影響了村容村貌。新圩鎮政府以人居環境“百村競賽”專項行動為契機,將雨傘加工場所整合搬遷,方便村民集中加工。
近年來,新圩鎮立足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積極扶持小產業,擘畫新圩鄉村蝶變“實景圖”。雨傘加工坊的整合搬遷,不僅美化了村莊環境,消除了安全隱患,讓村民足不出村,在家門口掙了錢,同時也為雨傘廠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