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4日訊( 閩南網記者 盧樘龍 文/圖)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唐末一代高僧羅漢桂琛更是漳州少有的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妥善搶救性保護、安放好其遺骨,對漳州佛教事業、文旅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唐末一代高僧羅漢桂琛(867-928),是禪宗五家之一“法眼宗”開創者清涼文益的師傅,正是清涼文益在漳州修行期間得到羅漢桂琛的點化后開悟,進而從漳州前往江西開創了影響甚遠的法眼宗。
羅漢桂琛在漳州駐錫長達二十幾年,最后在漳州圓寂,墓塔在芝山腳下的“塔林”(今漳州七中處),特殊時期被破壞,被漳州民國文化名人“泥水狀元”李明月長子李冬雨,從殘存的石匣中檢出了幾塊骨殖(有頭蓋、手、腿骨等)用報紙包好,目前李冬雨早已去世,羅漢桂琛遺骨由李冬雨女婿鄒清俊保管,暫存于老宅之中,由于保存不善,骨殖數量比原先已經少了許多。
為此,今年漳州“兩會”期間,漳州市人大代表王松柏建議,要搶救性安放唐末高僧桂琛禪師遺骨。
王松柏建議,由漳州自然資源局、漳州市住建局統籌,遵照遺骨保存者的遺愿,在羅漢桂琛墓塔附近的芝山公園修建舍利塔,安放好高僧遺骨。由漳州自然資源局負責對芝山公園相關用地進行變更規劃, 漳州市住建局統籌園林管理部門負責具體修繕。
與此同時,由漳州市民宗局、漳州市文旅局組織高僧羅漢桂琛研究研討,并納入相關文旅產業發展規劃。眾所周知,法眼宗是佛教禪宗的五個主要流派之一,源自六祖惠能門下石頭宗一系,始于清涼文益,而羅漢桂琛是點化清涼文益的高僧,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一代高僧。關于羅漢桂琛在漳州的經歷,在歷代佛傳中有明確的記載,史料充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對此,王松柏建議由漳州市民宗局組織專家學者,對羅漢桂琛在漳州弘法作進一步的研究,并出版相關成果;由漳州市文旅局組織研究相關文旅產業發展結合,進一步提升漳州“宗教+旅游”發展的水平與質量。
推薦閱讀:
唐末高僧桂琛禪師與漳州的淵源
羅漢桂?。?67-928),唐末五代時浙江常山人,俗姓李,佛教禪宗第四十一世地藏禪師,世人尊以“羅漢桂琛”。唐末,漳牧王公特別在閩城西石山(今漳州芝山石龜頭附近)建造精舍,命名為地藏院,禮請桂琛禪師駐錫講法。在地藏院駐錫長達十幾年后,桂琛禪師移錫漳州羅漢院(今漳州芝山大院一帶)。當時的羅漢院破垣殘瓦,頹敗不堪,條件十分艱苦,但桂琛處之泰然,毫不介意,繼續弘揚禪宗密法,大闡玄要,不數年南北參徒越來越多,契機開悟者不知其數,其門下出名的有撫州曹山文益,江州東禪休復。
羅漢桂琛對清涼文益說:“若論佛法,一切現成。”清涼文益當下開悟。后來清涼文益離開漳州,在江西開創了法眼宗,成為禪宗五家之一,他強調“一切現成”的觀點,正是由桂琛點化開悟而來,并成為法眼宗的玄旨所在。造詣精深的桂琛禪師,其所弘揚的佛法影響越來越深遠,世人尊以“羅漢桂琛”之號。唐天成三年(928年)秋天,桂琛禪師在遍覽近城的寺院后不久示現疾病,數日后安詳坐化,享年62歲,僧臘40,謚號“真應禪師”。桂琛禪師墓塔在芝山腳下的“塔林”(今漳州七中處),墓塔依山而建,圓形塔式,塔后有龜形護墻。墓前開闊,自上而下建有多級墓埕,規制恢宏。
此前,桂琛禪師墓塔遭到破壞。據漳州民國名人,“泥水狀元”李明月后裔李保文介紹:原桂琛墓塔距李氏祖墳僅10多米,他們都見過,墓前還立了“荷表”。1968年清明節,李冬雨(系李明月之長子)去掃祖墓時,發現桂琛墓塔已被毀壞,裝遺骨的石匣被打碎,李冬雨從殘存的石匣中檢出了幾塊骨殖(有頭蓋、手、腿骨等)用報紙包好,帶回家收藏。李冬雨逝世后,該骨殖由其女婿鄒清俊保管,由于保存不善,骨殖數量比原先的已經少了許多。鄒清俊稱,依照李冬雨遺愿是在芝山公園附近選地建一舍利塔安放桂琛禪師遺骨,并愿意無償獻出。
羅漢桂琛墓塔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