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22日(閩南網記者 周怡楠 通訊員 張文忠 文/圖)“點贊漳州·十大民生實事評選”活動,今日關注漳州市教育局。
自去年7月實行“雙減”政策以來,漳州市教育局深入推進“雙減”工作,通過實施“五項管理”工作、開展“5+2”課后服務模式、推進校園午休改革、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整治等方式,切實減輕學生、家長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積極營造出健康良好的教育環境。
抓實抓好“五項管理” 課后服務多彩多姿
“學生作業繁重,每天晚上要做到半夜,既幫不上忙又心疼……”這是“雙減”以前讓眾多家長困擾的問題。“自‘雙減’工作開展以來,我們以‘讓作業數量減下來、質量提上去為目標’,在改進作業設計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嘗試,確保作業減量不減質”,漳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鵬飛表示。“雙減”政策落地的這一年多以來,漳州通過舉辦減負提質主題培訓,組織作業設計與實施專項培訓教研、優秀作業評選與展示交流等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不僅如此,漳州市實施“五項管理”工作,在減輕作業負擔的同時,還對學生的手機管理、讀物管理、體質管理、增加睡眠時間等方面進行優化,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除了“五項管理”工作之外,漳州也在優化課后服務方面下足了功夫。長笛、圓號、薩克斯、定音鼓……在老師的指揮下,各式各樣的管弦樂器在學生們的手中,合奏出美妙的樂曲,這是出現在漳州一中碧湖校區樂團演奏廳里的一幕。將學校社團活動與課后服務相結合,是漳州市教育局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研究出“5+2”課后服務模式的具體體現,通過將完成作業與培養興趣特長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作業輔導、體育活動、科普講座、社團活動等,持續激發學生參與課后服務的興趣。
據了解,自去年“雙減”工作啟動以來,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雙減”工作,將“雙減”工作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漳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黃勇長表示,“為了鼓勵漳州市屬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課后服務,市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專項進行補助,各縣區也相應進行財政補助”。在這一背景下,尤克里里、布袋木偶課、電影配音、特色足球課、閩南童玩等豐富多彩的課程走進了學校,既滿足了學生多樣化需求,也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發展。
推進“雙減”創新舉措 服務學生用心用情
在“雙減”背景下,各地紛紛涌現出了不少亮點舉措。創新,也是漳州十分重視的一環。值得一提的是,為切實解決群眾“接送孩子難”問題,在漳州市教育局的科學指導下,全市各地各校積極推進課后服務模式,薌城區先試先行,在提升學校課后服務質量水平上創新舉措,并取得積極成效。
安全營養“云把關”,薌城區采用課后服務“配餐制”,通過向社會公開遴選具備中央廚房、集體配餐資質的商家,統一采購、統一檢測、統一加工、統一配送的方式,確保食品衛生安全。同時,借助大數據“云平臺”,實現營養餐合理選材、科學搭配,制作全流程可追溯。這一做法入選福建省落實“雙減”工作第一批典型案例,薌城區教育局在全省“雙減”工作調度會上做典型經驗介紹。
去年7月,薌城區在全市率先開展暑期托管服務,實行“3+2”托管模式,在讓學生有效完成暑假作業之外,開設閱讀、體育、書法等課程活動,豐富了學生們的暑期生活。今年暑假,薌城區總結經驗,對暑期托管活動內容進行了優化提升,推出“3+3”和“2+N”課后服務模式(“3+3”即早上3節課,下午3節課;“2+N”即作業輔導和體育活動2項基本服務,加科普、文藝、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拓展服務),獲得了參與學生、家長的一致好評。如今,薌城區“雙減”“樣板”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些模式,也有望在漳州其他縣(區)復制、推廣。
機構監管“從嚴從緊” 校外培訓整治見行見效
“各式各樣的培訓項目太多,不報名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報名了又擔心機構培訓的質量……”家長方女士說。閩南網記者走訪了解到,許多家長都有著同樣的擔憂。為了解決校外培訓機構不規范問題,漳州市教育局會同有關部門,成立漳州市校外培訓機構不規范問題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制定整治方案,并對全市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拉網式排查、分類整治,建立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通報制度,白名單、黑名單公布制度,向社會公布并定期更新,以精準治理讓校外培訓“降溫”。
不僅如此,漳州市教育局還與漳州市市場監管局等十三部門,聯合制定了監管方案,從證照登記、安全隱患、培訓行為、廣告宣傳、收費管理等五個方面,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明確規范,防范“退費難”等問題的發生,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截至今年9月底,漳州市已累計壓減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200家,營轉非機構53家;取締關停無證無照、黑名單機構97家。
據了解,下階段,漳州市教育局將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強化綜合治理,優化配套條件,推進“雙減”工作各項任務落實落地,努力構建良好教育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