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2日(閩南網記者 梁政 通訊員 曾燦輝 文/圖)5月17日晚,薌城區女人街附近,3只流浪狗在路邊徘徊,不時出現追趕車輛的情況。在接到求助后,漳州市小動物科學養護救助中心(下稱“動保中心”)的義工很快到場,將它們捕獲并帶回中心救治……
這是漳州創城的簡單一瞥,也是創新的一步。近階段,漳州上下積極投入到創城工作中,然而,如何“管好一只狗”,卻是擺在所有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漳州市城管局主動作為,在認真扎實推進創城各項工作的同時,拓展思路,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助力“不文明遛犬”整治工作。
如今,在動保中心的“助攻”下,流浪狗有了更好的歸宿,在降低安全隱患的同時,城市管理的“文明”內涵,也更加凸顯。值得期待的是,下一步,漳州還將進行相關立法,讓“文明養狗”在漳州開花落地。
文明養狗整治
在今年的創城中,整治“不文明遛犬”,是漳州市城管局牽頭的重點整治工作之一。
為此,漳州市城管局召開創城推進會,布置不文明遛犬行為整治行動,督促中心城區(薌城、龍文、龍海、長泰和高新區)204家物業企業在354個物業小區加強管理、設立文明遛犬提示牌、張貼倡導文明養犬海報,以及向小區業主發放文明養犬公約等形式,對小區不文明遛犬行為進行勸導。
然而,“不文明遛犬”所針對的是有主人的狗。對于城市管理而言,無主的流浪狗,其存在的隱患甚至遠大于有主狗,包括傳播疾病、破壞環境、傷人等。
閩南網記者了解到,目前,漳州市區的流浪狗也并不鮮見,它們大多分散在市民公園或背街小巷中。由于長時間流浪,這些流浪狗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皮膚類疾病,也不乏有一些領地意識較強、存在一定攻擊性的流浪狗。而目前,漳州在處置流浪狗問題方面,仍沒有一套行之有效、可持續的辦法。同時,簡單粗暴“應付式”捕殺,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經過調研,漳州市城管局了解到,目前漳州市區的流浪狗處置,主要由慈善組織——漳州動保中心負責。為此,在此次創城中,漳州市城管局聯系了動保中心,并為其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希望通過發揮社會力量,扭轉這一局面。
社會力量加持
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中心每天都會接到不少求助電話,義工們也會力所能及地前往救助。”漳州動保中心的負責人楊麗華說,義工們將流浪動物送到中心進行救治和喂養,進而接種疫苗、絕育,再由社會愛心人士領養。
閩南網記者注意到,基于長期的救助經驗,動保中心的義工們在處置流浪貓狗時,已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方法,包括判斷、安撫流浪動物情緒,對癥用藥及時救治等。
為了在創城攻堅和城市管理中,更好地發揮漳州動保中心對流浪犬只的管理、傳導市民文明養犬的作用,漳州市城管局立足當前創城實際,積極回應漳州動保中心提交的申請,于5月26日通過批準,正式成為該中心的業務主管單位。
而在此次創城中,在漳州市城管局的指導下,動保中心在作業流程和收容處置方面,也不斷走向規范化和專業化。從漳州創城工作啟動以來,截至目前,動保中心共救治流浪狗40余只、流浪貓30余只。
積極推動立法
根據2021年9月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預測,我國流浪狗的數量大概在4000萬只。“棄養、無序繁殖以及走丟,是流浪狗‘泛濫’的主要原因。”動保中心另一位負責人胡城煌介紹,流浪狗的繁殖速度很快,也確實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
其實,今年以來,漳州市城管局十分重視“管好一條狗”這個問題,通過向市人大提交相關材料,力爭早日推動漳州養犬的有關立法。但是由于養犬管理錯綜復雜,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眾多法律、法規、規章,且涉及公安、衛健、市場監管、農業農村、城市管理等多個職能部門。歸根結底,只有通過相關的立法,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法定職責,形成管理合力,才能夠讓犬只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和法制化。
閩南網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漳州市政府公布了2022年立法計劃,其中,《漳州市城市養犬管理規定》作為預備項目,被列入計劃之中。相信地方性法規出臺后,漳州流浪狗管理,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和作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