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下午,“‘青春華章·我們的回答’網絡大思政課——2025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團湖北行”活動走進蒙牛武漢基地——低溫武漢工廠,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11所高校的大學生代表近距離探訪乳制品行業的前沿科技與智能化生產實踐,感受中國乳業在智能制造、質量管控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創新成果。
“‘青春華章·我們的回答’網絡大思政課——2025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團湖北行”活動走進蒙牛低溫武漢工廠。王箏 攝
整個基地內生產包含低溫酸奶和鮮奶兩大奶品種類。其中,低溫酸奶當中含有的活性益生菌,長期食用可以改善腸道健康,深受消費者喜愛。“益生菌是酸奶中的核心工程,但是我國在益生菌領域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因此,在益生菌的使用上會更依賴進口。”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22級生科專業本科生劉昊萱對此有所了解。
社會實踐團成員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了解酸奶的前世今生。王箏 攝
“研發創新是乳業新質生產力的引擎。”蒙牛低溫武漢工廠講解員黨嵐新介紹,蒙牛長期以來在益生菌研發領域堅持自主科研攻關,目前已經建立了擁有1.7萬株菌種的自主知識產權資源庫。其中包括用于蒙牛優益C中的益生菌,蒙牛已申請近40項相關專利,成功研發出更適合中國人體質的益生菌。
在蒙牛低溫武漢工廠的透明參觀走廊內,社會實踐團成員目睹了一盒盒酸奶從預處理、灌裝到包裝的全自動化流程。
社會實踐團成員在蒙牛低溫武漢工廠的透明參觀走廊了解酸奶從預處理、灌裝到包裝的全自動化流程。王箏 攝
講解員介紹,該工廠不僅是蒙牛集團最先進的酸奶生產工廠,也是目前全亞洲設計產能最大的酸奶單體工廠,目前已上線19條智能化產線,可生產超過90種SKU(庫存量單位,也是產品的唯一身份證號)。通過全球領先的膜過濾等設備,工廠顛覆了傳統生產模式,人效達到傳統工廠的10倍。
社會實踐團成員近距離探訪乳制品行業的前沿科技與智能化生產實踐。王箏 攝
展廳中有一面墻由12塊屏幕組成,這是工廠依托數字化系統實現的全鏈路質量管控。從牧場到餐桌,可以實現雙向可追溯。
這一技術令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2024級新聞傳播學專業本科生魏嘉感慨,“通過批次信息工廠即可追溯奶源、生產及物流環節,確保食品安全透明化,每一滴牛奶都是新鮮與健康的。”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在建設過程中,低溫武漢工廠通過在能源、工藝和建筑等多領域進行創新,共實施了219項創新項目,并于2023年成功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
秉持“借自然之力,回自然之綠”的設計理念,工廠在預處理、包裝、原輔料庫房全部采用房頂自然采光,白天不需要開啟照明;其次,工廠路燈采用太陽能電源,并用太陽能板代替了普通車棚,進行太陽能光伏發電,每天可發電6000度,年發電量216萬度。
工廠的碧水中心按照國家標準一級排放設計,污水日處理量達300噸。污水經過處理后可以用來綠化灌溉,每年能夠節約用水10萬噸,相當于1000戶居民的年用水量。“優美的工廠環境,曾引來白鷺翩翩駐足。”黨嵐新自豪地說。
“蒙牛旗下高端品牌特侖蘇,這個名字在蒙古語中意為‘金牌牛奶’”,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2022級俄羅斯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王皓一,在校期間同時輔修了蒙古語,他認為從“特侖蘇”這個品牌名稱的選擇上就看到了蒙牛對產品精益求精的態度。工廠電子屏實時監控能耗數據,動態優化資源利用的細節,令武漢城市職業學院2022級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周宸宇印象頗深,“這種精細化管理的綠色理念值得推廣,這里真是低碳創新的‘武漢樣本’”。(記者李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