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沙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時強調——
加強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強化中部地區的大通道格局。
公路四通八達,鐵路便捷高效,“空中絲路”聯通全球,萬里長江晝夜通航……放眼中國版圖,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我國重要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沙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時強調:“加強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強化中部地區的大通道格局。”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打造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構筑大通道格局,對中部地區而言,既意味著重大責任,更蘊含著巨大發展機遇。
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經濟“大動脈”才能活力涌動。5月,記者行走中部六省,觀港口、入機場、訪鐵路,在繁忙的客貨流中感受蓬勃的發展活力。
如何讓空間距離更近?
立足區位優勢,構建大通道
“這條高鐵我等了16年!”5月23日,黃山北站的客運員劉晶,乘坐G3073次列車回到景德鎮,正好趕上和家人共進午餐??缡⊥ㄇ谑莿⒕Ф嗄甑娜粘?。他告訴記者,以前乘坐動車往返黃山和景德鎮,中途要在婺源換乘,路上要花2個多小時。杭昌高鐵黃昌段通車后,最快42分鐘就能一站直達。
一條高鐵線,讓“雙城”變“同城”。
打開中國地圖,“6軸7廊8通道”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猶如一顆“鉆石”,中部六省勾勒出一條南北貫通的大國“脊梁”,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緊密相鄰。
中原腹地,九省通衢,自古以來就是人口稠密、資源匯集之地。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東部沿海、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加速發展,中部地區一度成為全國經濟增長的“盆地”。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業興”——在我國東中西協同發展的新格局下,面對經濟由東向西梯度推進的重要機遇,中部地區展露出“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獨特優勢。
“建設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是國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的必然需求。中部地區只有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有效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才能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華東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經濟研究所所長查偉雄認為,在新發展格局下,中部地區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
交通運輸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支持鄭州、武漢“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太原、合肥、南昌-九江、長沙-株洲-湘潭等“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打通經濟“大動脈”——
一根根墩柱拔地而起、一座座隧道穿山而出,遂川至大余高速公路項目建設“進度條”不斷刷新,一條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高速公路,在贛南大山深處雛形已現。
在江西,綜合交通線網總里程已達22.5萬公里,線網密度居全國第五。“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從愿景變為現實,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743公里,打通了31個出省大通道……
在山西,連接晉陜兩省的臨猗黃河大橋將在今年通車,成為晉南地區通達陜、甘、寧等地區的重要運輸通道,山西運城至陜西銅川通車時間將由4小時縮短至2.5小時。
建設大通道,不僅縮短了時空距離,也改寫了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5月13日,河南鄭州東站,南來北往的旅客川流不息,6條高鐵線在這里匯聚,組成一個“米”字。每天有超640趟高鐵列車由此開出,5小時可到達全國112座城市。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多作貢獻。”
如今,依托交通區位和鐵路樞紐優勢,河南鄭州已成為中部地區唯一獲批的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從鄭州出發,貨物能夠通達40多個國家、140多個城市。今年以來,河南中歐班列已開行超700列,其中中歐班列(鄭州)開行超600列。河南寶德行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盛立坦言:“現在鄭州國際陸港的集裝箱非常緊俏,要提前一個月預定。”忙碌的“鋼鐵駝隊”,開創了亞歐國際運輸的新格局,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如何讓通行速度更快?
發展立體交通,打造大樞紐
今年“五一”假期,湖南長沙雖陰雨綿綿,但五一商圈依然游人如織。
“一年四季,只有旺季”,長沙的火爆程度,在交通運輸數據上可見一斑。2023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700萬人次,連續三年居中部地區第一;長沙火車南站到發旅客超9800萬人次,單站客流量居中部地區第一;長沙軌道交通客流強度多次位居全國前列。今年“五一”假期,長沙市共接待游客617.48萬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8.41%。
“下飛機以后,直接從機場坐地鐵6號線,就能到湖南博物院,不用換乘,很方便。”5月18日,王喆從上海飛到長沙參加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空鐵聯運”無縫換乘讓她倍感省心。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建成后,機場將成為國內交通方式最多的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樞紐,開啟航空、磁浮、高鐵、地鐵一體化交通運輸新模式。”湖南機場建設指揮部工程師陳鑫介紹,屆時,旅客僅需步行5分鐘,即可實現“零距離換乘”。
立體交通網越織越密,但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換乘換裝時間長等問題,仍制約著綜合運輸效率的提升。如何讓交通樞紐的通行速度更快,換乘換裝效率更高,成為中部各省持續努力的方向。
凌晨4時,是湖北鄂州花湖國際機場最繁忙的時間,近90架貨運航班從這里起降,上千人同時作業。從這里出發,1.5小時飛行圈可覆蓋我國五大國家級城市群。目前,機場共開通62條貨運航線,今年一季度,貨郵吞吐量達15.10萬噸,居中部地區第一。
鄂州花湖國際機場是全國首個獲批的專業貨運樞紐機場,75萬平方米的轉運中心和52公里的智能化分揀線,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快遞包裹處理系統,每小時快件處理峰值可達28萬余件。貨物從這里出發,可一日達國內,次日達全球。“下一步,機場將和鐵路、港口接軌,完善多式聯運布局,進一步提升貨物運轉效率。”鄂州花湖國際機場空管服務公司副總經理王維華說。
同樣熱鬧的,還有位于河南的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白天,T2航站樓內旅客絡繹不絕,每天有近600架次的航班起降、進出港旅客7萬余人次。夜晚,機場跑道依然忙碌,不時有貨運航班起降。每天,來自歐美、東南亞等地區的10多架飛機滿載貨物抵達,又有近1000噸來自全國各地的貨物從這里飛往全球。一條“空中絲綢之路”,架起了開放河南與世界合作發展的新橋梁。
中部地區是國家多個重大戰略聯動發展和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中部地區的大通道格局承載的不僅是物流,更是人和信息的流動。”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旭超說,要以現代交通基礎設施體系為載體,建設實物大通道、人才大通道、信息大通道和制度大通道,讓中部地區的大通道格局“活”起來。
如何讓物流成本更低?
推動鐵水聯運,重振黃金水道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水上運輸的大動脈。
2005年起,長江運輸規模穩居世界內河第一,每年對沿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貢獻超1200億元,間接貢獻達2萬億元以上。
萬里長江滾滾向東,奔騰出祖國的黃金水道。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昌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從整體上謀劃和建設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加強交通網絡的相互聯通和‘公水鐵’等運輸方式的相互銜接,提升區域交通一體化水平。”
5月23日,在江西九江城西港集裝箱碼頭,一件件大宗貨物搭上“直通船”,通過九江港走出江西,運往全國各地,為沿江省市協同合作提供物流支撐。
“據估算,一艘萬噸級集裝箱船可以裝載800個標準箱,換成鐵路運輸,相當于8列火車運輸量。”江西省交通運輸廳規劃處副處長張建明告訴記者,水運具有運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優勢,但在我國交通運輸結構中的占比偏低。“發展內河航運,是優化運輸結構、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舉措。”張建明說。
安徽坐擁長江、淮河兩條黃金水道。2023年,水路貨運量居全國第一,占綜合交通運輸的36.4%,高于全國19個百分點。但是,南北割裂,無法連通,曾是安徽水運的痛點。直到去年9月,江淮運河全線貫通,實現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直接聯通的世紀夢想,安徽正式形成“雙通道達海、兩運河入江、河江海聯運”的水運發展新格局。
“我們船東早就盼望運河開通了。”安徽船途數字科技公司副總經理陳娟告訴記者,以前貨船從河南淮濱到蕪湖港,要繞行京杭大運河,現在通過江淮運河,可以少走300多公里,節省兩三天時間。
據測算,江淮運河通航后,每年可節約腹地大宗貨物運費約60億元,降低沿線工業企業物流成本5%至10%。
鐵水聯運是調整優化運輸結構的突破口之一。
在湖南岳陽港城陵磯老港區,“東風”號列車在長江流域首個巨型“膠囊式”全封閉散貨料倉邊有序穿行,每隔1小時就有一列滿載著鐵礦石、煤炭的列車出港。
“老港的貨物運輸,95%是通過鐵水聯運完成。”岳陽城陵磯港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運行部部長馮亮介紹,老港鐵路經過提質改造后,港口碼頭卸船和鐵路裝車能力大幅提升。
在湖北武漢的中遠海運港口碼頭,剛從船上卸下的集裝箱,“乘坐”無人集卡車,來到碼頭后方的鐵路堆場。1050米長的鐵路軌道上,兩列火車正等待裝箱。
“以前,集裝箱要用卡車拉到60公里外的吳家山站轉運,現在鐵軌直接鋪進了陽邏港區,真正做到了鐵路與水路運輸的無縫銜接。”中遠海運港口碼頭有限公司生產操作部經理陳曉勉說。
2023年,湖北完成集裝箱鐵水聯運17.5萬標準箱,比上年增長107.2%,運輸結構持續優化。
陸海聯動、百舸爭流,在一艘艘貨輪往來交織的繁忙圖景里,長江黃金水道動能澎湃。
不沿邊、不靠海的中部地區,正以大視野、大格局在交通強國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和坐標,通九州、達四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活力。
記者手記
構筑大通道釋放大活力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大交通支撐大發展,大通道釋放大活力。
從長江到黃河,從岳陽到黃山,記者深切感受到中部六省加快發展、協作共進的信心和底氣。這份信心和底氣,來源于全國第一個“米”字形高鐵樞紐的人潮涌動、全國首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的物暢其流,來源于“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目標的實現、四小時航空經濟圈的快速便捷,還來源于“鋼鐵駝隊”的加速奔跑、集裝箱吞吐量的持續攀升……
交通是經濟的脈絡和文明的紐帶,在建設交通強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中部地區日益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是“6軸7廊8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重要支撐,不僅促進了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穩定了產業鏈供應鏈,更保障了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新時代有新要求,新時代需要新作為。立足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中部各省加強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不斷謀求跨省協作、互聯互通,讓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聚合裂變,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有力支撐全國新一輪全方位開發開放,推動東中西良性互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黃繼妍陳暉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