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沙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時強調——
進一步提升煤炭、稀土等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增強煤炭等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注重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多能互補、深度融合。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創造性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和“能源強國”新目標,為新時代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開辟了道路。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中部六省以全國約十分之一的土地、三分之一的人口,貢獻了全國五分之一的經濟總量。透過數字看發展邏輯,能源是支撐中部地區崛起的硬要素。
中部地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舉足輕重。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中,以及我國經濟調速換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新常態下,如何在更高起點上扎實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中提升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
5月,記者行走中部六省,從黃河到長江,從三晉到荊楚,走訪“中國第一產煤大省”“世界最大水利樞紐”“稀土王國”,探尋中部地區經濟脈動背后的能源“密碼”。
如何夯實能源保障之基?
調優結構,多能互補
山西陽泉,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加工基地。5月12日,記者走進山西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華陽一礦,一塊碩大的電子屏幕上,實時呈現井下500米處的溫度濕度、瓦斯濃度和采煤場景。操作員在舒適的工作間輕點鼠標,井下工作面的采煤機滾筒隨即飛轉,烏黑的煤炭源源不斷從地底輸送到地面。
在選煤廠,分選后的煤炭自動卸載至火車車廂,一列列運煤專列鳴笛出發。“保供高峰期,這里平均每半小時發出一趟運煤專列,每天外運量近10萬噸。”企業負責人介紹。
煤炭是我國基礎能源。山西作為我國煤炭第一大省,2023年產量達13.78億噸,接近全國總產量的30%;河南、安徽也是我國主要煤炭資源產地,2023年產量均過億噸。
增強煤炭兜底保障能力的同時,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不當煤老大,勇當能源革命排頭兵。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的山西,2019年起開展全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
在山西大同,晉北采煤沉陷區新能源基地項目建設正酣,一個集風光煤多能互補、源網荷儲深度融合的綜合性能源基地呼之欲出。建成后,該基地每年可向京津冀輸送清潔電力270億千瓦時。
“一方面加快煤炭綠色開采利用,另一方面依托資源優勢,推進風電、光伏、氫能、地熱能等多元化開發利用,能源大省要成為能源保障與低碳轉型的標兵。”山西省能源局黨組成員侯秉讓介紹,2023年,山西煤炭產量居全國第一;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45.83%,外送綠電居全國第一。
在水電大省湖北,全球最大水電站——三峽水電站24小時運轉。2023年,三峽水電站以803億千瓦時的發電量,點亮了華中、華東、華南地區千家萬戶。
中部六省能源資源稟賦不同。湖南、江西面對“缺煤、無油、少氣”的資源狀況,追“風”逐“光”,引進外電,筑牢能源安全屏障。
湖南推動風電、光伏規模化開發,發力新型儲能。全省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266萬千瓦,躋身全國第二。
利用丘陵地形優勢,江西因勢利導,加快推動抽水蓄能電站開發,為新能源消納提供大型“充電寶”。
“‘雙碳’目標下,中部六省能源安全保障有力,能源結構綠意更濃。”在能源行業專家趙文瑛看來,中部地區擁有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互補互動的優勢,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中部之變”,可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進行更多探索、作出更大貢獻。
如何培育能源新增長點?
科技賦能,自強自立
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能源領域科技創新持續發力。
稀土是發展光伏發電的基礎資源。在江西贛州經開區,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力清潔電力,打造能源發展轉型樣本,朝著“世界稀土永磁行業領軍企業”目標邁進。
記者走進公司展廳,看到各類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樣品。一件采用了晶界滲透技術的稀土永磁材料,磁性能大幅提升,廣泛應用于風力發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
“技術創新是企業的命根子。”金力永磁董事長蔡報貴回憶,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該企業時叮囑:緊緊扭住技術創新這個戰略基點,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
近年來,金力永磁牢記總書記囑托,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持續加大在節能、環保等領域的研發投入,掌握了國際領先水平的晶界滲透技術,率先構建全回收綠色可追溯稀土永磁產業鏈,成為稀土永磁行業首家“零碳工廠”。
能源強國目標疊加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機遇撲面而來。采訪中,官員、企業家、學者紛紛談到,在機遇面前,科技創新率先發力,才會在新能源、未來能源發展上快馬一鞭、領先一步。
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刷新世界紀錄。這項重大突破對探索未來的聚變堆前沿物理問題,加快實現聚變發電具有重要意義。
安徽省科技廳負責人表示,核聚變發電可提供清潔能源,有望解決人類能源問題。安徽將加快建成聚變能高能級創新平臺,有序建設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加快形成創新和產業集群。
山西煤層氣資源儲量居全國之首。在太原理工大學超硬材料實驗室內,煤層氣制備金剛石的研發升級如火如荼。“煤層氣生產金剛石不僅是山西首創,更是世界首創。”太原理工大學新型碳材料研究院研發團隊介紹,煤層氣變成價值極高的金剛石,為煤層氣資源找到了一個“論克拉賣的價值鏈”。
鄭州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韓一帆認為,全球能源治理正由資源主導向技術創新主導轉變。適應這一趨勢,中部地區需要以更大力度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加快形成“綠色生產力”。
如何站上產業“風口”?
因勢利導,向“新”而行
一把黑色粉末,有多大的超能力?電動汽車能跑多遠足以證明。
當前,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外貿“新三樣”,給中國制造增添了新亮色。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最高可達1000公里,這個進程離不開電池材料的創新。
位于湖南長沙的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有限公司,主攻電池正極材料,在中國乃至全球電池產業鏈上擁有一席之地。
記者來到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研究院,工作人員正在測試新近研發的超高鎳正極材料,它讓電池在保持高能量密度的同時具有較好的循環壽命。
巴斯夫杉杉首席運營暨首席技術官彭文杰介紹,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需要從國外引進鋰離子電池;到21世紀初期,國內具備鋰離子電池生產能力,但電池材料仍然依靠進口。如今,中國新能源產業不僅在全球形成優勢,歐洲、美國建工廠會選擇從中國引進整條生產線。
發揮產學研優勢,湖南長株潭地區的新能源材料產業年產值已突破1800億元,形成了從前驅體、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電芯、儲能系統到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的完整產業鏈條。
國產化新能源材料產業體系的建立,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佳注腳。
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得好不好,直接決定著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中的國際競爭力。
記者來到山西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華納芯能科技有限公司,驚訝于一家老牌能源企業“玩轉”鈉離子電池賽道。
“發展鈉電絕非無中生有。”華陽集團華納芯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靳生龍介紹,陽泉是全國最大無煙煤基地,無煙煤是負極材料的上佳原料。企業緊隨國家戰略,立足優勢,前瞻布局,率先實現鈉電量產,構建了從原材料研發、電芯、Pack生產到儲能集成應用的鈉離子電池全產業鏈,站上了新能源產業的“風口”。
千湖之畔,湖北省荊門市高新區,鋰電企業一家挨著一家。在鏈主億緯鋰能牽引下,恩捷、科達利、新宙邦等一大批鋰電產業頭部企業在此投資建廠。
贛州依托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實現關鍵共性技術突破,稀土產業不斷向高端領域拓展。其稀土新材料及應用集群,成為江西首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全球范圍內,新能源賽道角逐激烈,中部地區崛起無疑將進一步鞏固我國新能源產業競爭力和實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記者手記
筑牢安全屏障向新向綠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能源安全保障、產業轉型發展事關全局。
曾經有人說,轉型對傳統能源產業、資源型地區,帶來的是生存挑戰。記者此行看到的卻是一番全新景象。
在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兩條賽道上,多元能源供給筑牢了能源安全屏障。能源大省山西兜牢煤炭保障能力,采煤實現智能化,先進產能大幅提升;山西新能源裝機占比接近“半壁江山”,能源結構更加優化。而沒有先天能源資源優勢的省份,想辦法在新賽道突破。湖南、江西大力發展風電、光伏、儲能,新能源在能源保供中已發揮重要作用。
“老傳統”煥發新生機。傳統能源企業擁抱轉型,已經走出“轉型找死、不轉等死”的怪圈,實現產業向綠而生。太陽能電池片、鈉離子電池、汽車輪胎……行走在河南平頂山和山西陽泉、太原等資源型城市,讓記者印象深刻的,卻是很多和煤不相關的產品。山西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等企業以煤為原料生產高附加值新材料產品,走差異化路線,擺脫“煤依賴”。
“新花樣”拓展新空間。湖南長株潭、湖北荊州崛起鋰電池產業,江西把稀土產業做成“國家隊”,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擦亮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在綠色轉型過程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深度融合,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就把尼龍纖維全流程實驗室建在車間里,實現科研成果加速轉化。越來越多企業成為科技創新成果的“試驗田”,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當前,我國正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中部地區面對機遇,只爭朝夕,正在為高質量發展持續增添硬核底氣。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孟姣燕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董文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