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國家安全等面臨新情況。但是有的地方干部“承平”日久,思想麻痹,風險意識低下,工作不扎實,不敢啃硬骨頭,習慣于在辦公室、會議室里“整文件”,成了不折不扣的“文件干部”。
“文件干部”把文件發放當成工作推動,導致工作“局部空轉”。文件有著價值引導、政策指令、利益表達、信息溝通、推動執行等功能。在行政工作中,必要的文件必須出臺。但是,濫發文件則會影響政府運轉。當前,“以文件來執行文件”成為一些干部懶政、怠政的主要途徑。據報道,某貧困縣的一個科級部門,年收文件3831份,下發642份。有關調查顯示,一個普通鄉鎮每年要接收上級文件200到300份之多,鄉鎮也要向所轄村、社區和轄區單位等下發文件100到200種左右。在此次抗擊疫情工作中,一些基層干部曾抱怨“一天收到十來個部門文件,卻無一解決一個口罩、一瓶消毒水的問題”。一些基層干部一談到開展工作,張口閉口都是開了多少會議、制定了多少文件,而不說部門采取了哪些行動、工作發生了哪些變化。很顯然,這是將召開會議當成了工作本身,又將下發文件當成了工作執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如果政府部門都忙于召開會議、傳達文件,而不是采取行動、真抓實干,地方政府運行很可能出現“在冰上開車,輪子在轉,車不往前走”的“局部空轉”現象。
“文件干部”以文件寫作拔高工作成績,追求“文件政績”。崇尚實干、注重落實,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也只有各級干部都出真招、辦實事、求實效,才能不斷開創“中國之治”新境界。行政部門的文件材料本身應當是工作實際狀況的真實客觀反映,文件材料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揆諸現實,很多文件的出臺,都有著政績的考量。一份文件是否可行,很多干部其實心知肚明。但只要出臺了“紅頭文件”,就往往意味著重視了這一問題,也就可以向上級表功邀功,如果遇到一個糊涂上級,就可能蒙混過關,甚至當上“先進”,這就是“文件政績”。一些干部本職工作不愿意扎實干,而是花大力氣在“寫文件”上,單純追求文件材料“高大上”,甚至虛構成效、編造經驗、夸大創新。一些干部“脫實向虛”,整天在會議室“遣詞造句”,追求“對仗押韻”,主要精力都放在文牘上,看起來工作很忙,壓力很大,身體很累,但實際上并沒有取得什么真正的成績。一些干部“成績不夠,文件來湊”,通過發文件來為“不作為”作掩飾、找理由、尋借口。既浪費了人力物力,又貽誤了實際工作。同時,“干得好不如寫得好”,以文件論政績,還會助長政府中的“逆淘汰”現象。
“文件干部”用文件工作掩蓋缺乏擔當,造成“改革稀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堅持開拓改革、創新發展,不斷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是我國國家治理的顯著優勢。國家治理需要黨政干部勇于擔當,真正吃透改革精神并大力推動改革,方能使各項建設事業取得進步。但是一些地方干部不是通過“真改革”推動治理現代化,而是企圖通過“發文件”應付了事。一些干部將上級文件改動一下簽發單位和簽發日期,就發給下級部門,將決策推給上級,將責任推給下級,當起了文件“二傳手”;一些干部擺花架子、做假樣子,上面發一個文件,自己就下發五個文件,“口號喊得震天響,行動起來輕飄飄”;一些干部只想“平安著陸”,發發文件對上有個交代,對本職工作心中無數、腦中無事、眼里無活、手里無牌、落實無果,成了“佛系干部”。以文件落實文件,搞“復讀機式”的制度落實,推行“復印機式”改革,造成了改革被稀釋、被淡化、被形式化。
“文件干部”跟不上時代要求,跟不上社會需要,跟不上群眾期待,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格格不入,如果不加以改變,勢必會影響到政府有效運行。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措施,對癥下藥,根治“文件干部”。
(作者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導 范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