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獲得感,實際上就是對黨和政府工作實效的檢驗,就是對黨和國家的認同,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竭的精神動力。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高瞻遠矚、直面難題、勇于擔當,帶領全國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奮進,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征程。伴隨著生動的改革實踐,涌現了不少熱詞。這樣詞語源于實踐,反映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成為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今天起,“思想匯”推出“關鍵詞讀懂這五年”專欄,從那些膾炙人口的詞語入手,看看其背后的理念嬗變和理論創新,從而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五年之變。
7月26日,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播出最后一集《人民的獲得感》。近兩年來,從中央文件到主流媒體、從理論講堂到百姓日常,“獲得感”迅速并持續成為社會大眾最為關注的熱詞之一,也成為各項改革舉措成效的最終評價標準。
“獲得感”作為一種對現實生活滿意度的評價方式,應該能精準反映每一個人“獲得”的客觀情況。“獲得”是獲得感的來源和根基,有了“獲得”才有獲得感,“獲得”越多越有獲得感。“獲得感”就是被給予的自我滿足感、成就感和愉悅感。獲得與獲得感之間應該具有內在統一性。但現實生活中,應然不等于實然。有了獲得,未必天然產生獲得感,“生在福中不知福”正說明事實與價值、客觀存在與自我意識之間的距離。只有在獲得的基礎上強化自我意識,從事實走向價值,才能實現獲得與獲得感的統一,領會得失之間的合理辯證法。
什么是獲得
獲得,首先與需要相關。而需要豐富多樣,層次也各有不同。有人需要萬眾矚目的舞臺,有人則需要安靜地和家人柴米油鹽,當然還有人需要物質和精神混雜在一起的那種細雨無聲的滋潤。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大致不錯,在滿足溫飽需求的基礎上,較高層次的歸屬和愛、自尊與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會上升。與需求層次相對應,人的獲得也是多樣、多層次的,不僅包括物質方面有形的獲得,也包括精神與價值等方面無形的獲得,且獲得的數量和程度多樣,質量和水平各異。
獲得,與期待有所獲得的具體的人有關。有的獲得,完全是個體私有性的,比如甄子丹對詠春拳的領悟、古龍對武俠心理描寫的筆底微瀾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的良藥也許是別人的苦酒。有的獲得則體現為社會群體的共享和分有。比如二孩政策,比如農村醫保,它們一定會對具體個體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但不會簡單地等同于每一個人的平均所得。
獲得,與時效有關。作為不同于物理事實的事實,既有當下的獲得,也有預期性的獲得。不僅僅指得到一個現成的結果,更往往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所謂“一直在路上,才能與神圣相逢”,說的也許就是帶有階段和過程的那種預期性獲得。比如,加薪是眼前的,短期內就可得,而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則是指向未來的、預期性的獲得。年終績效獎勵,可能就是一次性的獲得,而生態環境的優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則是利在長遠的獲得。
獲得,還與途徑和方式有關。辛勤勞動,苦干加巧干,直接獲得相應成果;全社會分工協作,為他人服務的同時自我服務,可分享間接的獲得,比如國土安全等公共產品。
產生獲得感取決于哪些因素
獲得感,正是對獲得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是一種積極性、肯定性、正當性的評價。獲得感不是個人“畫餅充饑”的主觀臆想、虛幻滿足,更非他人恩賜的產物,而是獲得這一事實及其特性的主觀表達和積極反應。獲得感既表現為人的物質方面需求得到實現后的滿足感、安全感、享受感,也表現為精神與價值方面的尊重感、認同感與成就感;既表現為個體獲得的獨特感受,也呈現為社會群體共有的文化生態;既來自于當下的實實在在的受益,也出自對未來的美好預期。
獲得感作為對獲得的主觀認識活動,首先是一種自我感覺、主觀感受,進而深化為對獲得的客觀肯定與價值評價,表現為主觀評價與客觀價值的統一。獲得感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被給予、被植入的結果,而是主客觀多種因素不斷疊加、交互作用的產物,是主體的需求、愿望等內在尺度,與需求之滿足和愿望實現等外在表現的統一,是人的主觀感受性與客觀實在性的統一。所以,主體的獲得感只能得自于對獲得的內在感受、內化提升。由感覺到認知、感悟,是一個主觀自我感受的建構過程,是一個從客觀事實向主觀評價的轉化過程。
沒有獲得的客觀事實,就不可能有獲得感。反之,如果缺乏主觀感受的必要能力、條件,即使有了獲得,也不一定就有獲得感。從獲得到獲得感是一個內化、轉化、提升的過程,需要主體自覺參與其中。
我國改革開放近40年來,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深刻變化與現代轉型,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與精神文化需要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滿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廣大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但無庸諱言,也出現了“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等矛盾現象,不同社會群體在獲得與獲得感之間的脫節和矛盾時有顯現。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方面,需求的滿足不能適應人們需求的層次提升和急劇變化。從發展趨勢看,當前人民群眾對獲得的要求、層次不斷提高,單一的物質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后,對更高層次的安全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有新的期待。也因此,物質需求滿足所帶來的獲得感及其邊際效用會逐步遞減,精神與價值方面的尊重感、成就感、認同感、歸屬感等會越來越成為獲得感的主要內涵。與此同時,人們的需求取向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差異化,對轉化為獲得感的條件也提出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扭曲的獲得觀嚴重影響獲得感的取得。少數人在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刺激下,對獲得的理解出現扭曲乃至迷失,喪失了正常的判斷標準與合理的價值目標,追求享受,放縱私欲,生活奢侈,精神頹廢,投機取巧,好逸惡勞,盲目攀比等不一而足。扭曲的獲得觀之下,欲壑難填,即使再多的獲得,也以為當然,不會生成獲得感。而社會上的一些不公正現象還會消解獲得感。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群體利益分化加劇,社會財富的獲得與分配的不均有所凸顯,貧富差距、利益沖突不可避免,凡此種種都會嚴重消解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的獲得感。
獲得如何轉化為獲得感
滿足人民的需要,為人民大眾謀福利是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的獲得感,實際上就是對黨和政府工作實效的檢驗,就是對黨和國家的認同,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竭的精神動力。為此,我們要創造有利、有效條件,積極促進從實際的獲得向實在的獲得感的轉化。
從現實來看,獲得向獲得感的轉化及其實現程度,既取決于現實社會發展的水平,也取決于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相融合的程度與方式。因此,首先,要深入具體了解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及其變化特點,有針對性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及時了解人民群眾需求的新特點新變化,把握當今社會背景下人民群眾普遍的社會心理狀況,認識與遵循人民群眾需求的規律,既要破解群眾當下面臨的急、難、愁問題,也要關注影響社會長治久安的問題;既要攻克住房、醫療、教育等群眾普遍性迫切需求的難點,也要注重解決不同群體及個體的特殊性難題。
其次,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使人民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在實踐中體驗獲得感。人民既是社會發展的實踐主體,也是發展成果的得益主體。應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在參與各種類型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感受自身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認識清楚——獲得,不是誰的賜予,不是等著天上掉餡餅,而是全靠我們自己艱苦奮斗、頑強打拼、創新創造——進而增強熱愛勞動的認同感、尊重感與成就感。
再次,要持續推進政府公共信息的公開、透明,幫助人們不僅了解自己的獲得,也知曉社會的獲得;不僅知道本群體獲得的水平、程度,也可以體會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獲得的水平、程度;既倡導獲得的公平不是指每個人的同時獲得、同等獲得、同量獲得,又展示社會獲得的正當性、公正性與合理性。
最后,要充分發揮媒體輿論的引導作用,說明講清改革舉措的含金量、社會政策的增益性、發展成果的社會效益、建設項目的有益功能、公共產品的共享價值,引導人民群眾確立合情合理的獲得感。要通過各種媒介、多種形式與途徑的宣傳、推廣,充分展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人民群眾普遍獲得的事實,促進社會成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確獲得感的內涵與合理性限度。同時,態度鮮明地批評和反對扭曲的獲得觀,尤其要通過具體案例剖析,以事實說明獲得的差異性,追問獲得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幫助人們從獲得的公正性增進獲得感。
從根本上說,近40年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為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獲得和清晰的獲得感。我們黨秉持“五大發展理念”,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為前進方向,為增進中國人民持久的、長遠的獲得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當然,在此過程中,需要不斷建構自覺的主體意識,對獲得的評價尺度更要合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