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 廢輪胎、廢電纜等工業廢料制成“塑膠跑道”,黑作坊像一個大垃圾場……媒體近日曝光了河北省境內的“毒跑道”生產窩點,面對觸目驚心的畫面,人們不禁要問:“毒跑道”為何能一路綠燈實現生產、銷售、鋪裝,“跑”進校園毒害孩子?這背后形同虛設的監管應當反思。
在操場中鋪裝塑膠跑道,早已成為很多學校的“標配”。然而最近一段時間,北京、蘇州、無錫、南京、成都、常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先后出現“異味跑道、異味操場”,不少學生出現流鼻血、嘔吐、頭暈等癥狀。在各方追問下,塑膠跑道國家標準太低、施工驗收走過場等方面的漏洞逐步浮出水面。而媒體對“毒跑道”生產窩點的追蹤報道,直接揭出塑料垃圾、工業廢料搖身一變成為跑道原料的事實。
塑膠跑道質量安全問題折射出監管的缺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規定:“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采取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環境的措施。”然而,一批批來源不明、品種不清,甚至存在有毒成分的廢料和橡膠垃圾,經過簡單粉碎、粘合之后就成為塑膠跑道的原料,進而被鋪裝到校園中,這顯然屬于“流失”,且可能再次“污染環境”。如此大搖大擺的違法行為未能及時得到制止、糾正、懲處,監管部門難辭其咎。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也明確要求,產品要有質量檢驗合格證明、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而大量塑膠跑道原料為“三無”產品,直接反映出監管缺位問題。
監管乏力自然問題叢生。一條塑膠跑道,從招標、采購、鋪設、驗收到正式投入使用,涉及教育、質監、工商、環保等多個部門。多個部門管不好一條跑道的尷尬凸顯,必須切實厘清監管職責、做好分工協作,共同織就防范“毒跑道”的監督網。
事關教育的產業都應當是良心產業。作為在全國各地推廣已經10多年的技術,塑膠跑道的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不能再得過且過,更不能成為一筆職責不清、要求不明的“糊涂賬”。完善相關標準、落實法律法規、補齊工作短板,還校園一個安全、環保、健康的環境,是相關監管部門必須補上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