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今天發布《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5年,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嚴格環保執法監管,深化生態環保領域改革,持續加大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73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21.6%;265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78.4%。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76.7%;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23.3%,其中輕度污染天數比例為15.9%,中度污染為4.2%,重度污染為2.5%,嚴重污染為0.7%。480個城市(區、縣)開展了降水監測,酸雨城市比例為22.5%,酸雨頻率平均為14.0%。酸雨類型總體仍為硫酸型,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云貴高原以東地區。
97.1%的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
公報顯示,全國967個地表水國控斷面(點位)開展了水質監測,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分別占64.5%、26.7%和8.8%。5118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水質為優良級的監測點比例為9.1%,良好級的監測點比例為25.0%,較好級的監測點比例為4.6%,較差級的監測點比例為42.5%,極差級的監測點比例為18.8%。338個地級以上城市開展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取水總量為355.43億噸,達標取水量為345.06億噸,占97.1%。
近岸海域污染嚴重
公報顯示,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劣四類海水海域面積分別占中國管轄海域面積的2.2%、1.7%、1.3%和2.1%。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江蘇沿岸、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和珠江口等近岸海域。
全國共建2740個自然保護區
公報顯示,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740個,其中陸地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4.8%;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28個,約占國土面積的10.0%。全國現有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草原面積近4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1.7%。
2015空氣質量總體呈改善趨勢
2015年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趨好,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14.1%。
城市空氣質量總體呈改善趨勢主要看三個指標,一是優良天數比例,二是重污染天數比例,三是污染物的年均濃度。根據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可比數據,相比2013年,優良天數比例提高10.7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下降4.6個百分點, PM2.5平均濃度下降23.6%。其中,京津冀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同比下降7個百分點;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17.2%。珠三角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最大,區域顆粒物平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首次達標,這在全國具有標志性的意義,說明我國特大城市群空氣污染的難題正在逐步解決。
2015年,中央財政安排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106億元,支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開展大氣污染治理。深化區域協作,將河南省、交通運輸部納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聯防聯控協作機制。淘汰2005年底前注冊營運的黃標車126萬輛。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全年生產37.9萬輛,比2014年增長4倍。全國全面供應國四標準車用汽柴油,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率先供應國五標準車用汽柴油。加強對建筑工地揚塵、渣土運輸等環節監管,實施秸稈綜合利用等項目。加強重污染天氣聯合會商和預警發布。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部具備PM2.5等六項指標監測能力。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表示,大氣污染的總的形式依然比較嚴峻。微小的顆粒物PM2.5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空氣污染的復雜性,形成一種帶有現代城市和現代工業特征的這種新興污染。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含山西、山東、內蒙古和河南,是全國空氣重污染高發地區,2015年區域內70個地級以上城市共發生1710天次重度及以上污染,占2015年全國的44.1%。從重度及以上污染發生季節來看,1-3月以及10-12月是重污染高發季節,其中12月區域內連續發生多次大范圍重污染過程,重度及以上污染發生天數占全年的36.8%,明顯高于其它月份。
我國地表水水質穩中趨好
在水環境質量方面,我國大江大河干流水質總體良好,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基本達標,地表水水質穩中趨好。
2015年,全國達到或好于三類水質比例提高14.6個百分點,劣五類水質比2014年下降0.4個百分點。地表水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下降近三分之一。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總量為355.43億噸,服務人口3.32億人。其中,達標取水量為345.06億噸,占取水總量的97.1%。
但我國部分水體特別是一些重點流域的支流污染嚴重,喪失水體使用功能的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較高。不少流經城鎮的河流溝渠黑臭,農村水污染防治設施建設滯后,化肥、農藥使用以及畜禽養殖帶來的農業和農村水污染問題突出。地表水質狀況目前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態勢,特別差和特別好的水體均在減少,優良水體保護難度加大。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表示,要做好水體功能區劃,把一部分水體以及其沿岸作為一種生產功能去保留下來。同時,通過一定程度上提高水價來促進城市居民及企業節水,以此來治理城市黑臭水體。
我國土壤污染總體不容樂觀
全國首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不少大中城市正面臨著重污染行業的大批企業關閉和搬遷問題,導致城市出現大量遺留、遺棄場地。而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專家認為,礦業的粗暴式開發是導致污染的重要原因。
《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穩步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在10省啟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項目。支持38個重金屬重點防控區域開展綜合防治示范。繼續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涉及16.23億畝耕地。在長株潭地區實施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涉及170萬畝。在新疆、甘肅等6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地膜回收利用示范,面積約1200萬畝。
電離輻射水平低于本地范圍 核與輻射安全可控
公報顯示,全國環境電離輻射水平處于本底漲落范圍內,環境電磁輻射水平低于國家規定的相應限值。
公報顯示,2015年,加強輻射環境監測制度設計,研究制定放射性監測機構資質管理辦法;優化完善國家輻射環境監測網,國控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由890個增加到987個,實時發布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空氣吸收劑量率數據。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率,處于當地天然本底范圍內。氣溶膠和沉降物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空氣中氚活度濃度未見異常。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及地下飲用水中總α和總β活度濃度低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的放射性指標指導值。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與1983-1990年全國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結果處于同一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
公報顯示,運行核電基地周圍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率處于當地天然本底漲落范圍內。核電基地周圍空氣、水、土壤、生物中除氚外其他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