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將是我國今后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今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將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作出這樣調整的背景,是當前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減弱,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
“過去經濟社會發展中,我國社會發展相對較慢,主要表現就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應不足。”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宋立這樣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這種供應不足近幾年有著明顯的表現:保障性住房、醫療、教育、社保、環保等公共服務領域,都出現了需求與供應之間的巨大缺口。
“最明顯的就是醫療,患者要排很長的隊才能掛到號,再排很久的隊才能見到醫生,而醫生只有幾分鐘時間面對患者。”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說,這是公共服務供給極大不足的表現。
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環保。在多位環保業內專家看來,要實現治理污染的目標,環保投入應該占GDP的2%~3%,但我國目前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重是1.6%~1.8%。“這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馬駿說。
早在2011年,經濟學家辜勝阻就表示,有數據顯示,我國教育、醫療和社保三項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只有29.2%,比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低20個百分點。
一些專家據此認為,我國已進入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短缺的時代。
“這是我國過去多年經濟社會發展‘一手硬’的結果,追求經濟高速增長,占用了太多公共資源,導致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有大量欠賬。”宋立說,如今已到了必須把這些欠賬補上來的階段。
宋立舉例說:“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上個幼兒園都變得那么困難,從中就可以看出我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上的欠賬有多大。”在農村,飲用水、垃圾處理等方面也存在巨大欠賬。
此次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七大工程被寫了進來: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網等民生項目,中西部鐵路和公路、內河航道等重大交通項目,水利、高標準農田等農業項目,信息、電力、油氣等重大網絡項目,清潔能源及油氣礦產資源保障項目,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等項目,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項目。這七大工程,無一不是為了增加公共產品的有效投資,以滿足人們快速增長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需求。
政府工作報告里還提到,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增加到4776億元,但政府不唱“獨角戲”,要更大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更多領域。比如,鐵路投資要保持在8000億元以上,新投產里程8000公里以上,在全國基本實現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聯網,使交通真正成為發展的先行官。
毫無疑問,這些投資增加的是公共產品,提供的是公共服務,是群眾急需、遲早要干的事。
“在公共領域,有一些是純公共產品和服務,還有一些是準公共產品和服務,但都有很強的外部性,需要政府進行一定的干預,或者直接投資,或者出臺政策引導投資。”馬駿說。
在馬駿看來,我國在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上的供給不足恰恰也是投資的機會,是提升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會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比如老年人的醫療需求,老年人需要的醫療服務是年輕人的4~8倍。”馬駿告訴記者,醫療服務需求的增長會遠遠高于GDP的增長。環保領域也是如此,很多環保產業的增長速度可以達到13%~15%,投資的潛力非常大。
當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宋立告訴記者,這些年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大量資金,修了很多高速公路,建了不少機場,“社會上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復、浪費有一些擔心,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
不過,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潛力還很大,相比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這種滯后不僅給當地居民生活造成不便,還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宋立告訴記者,我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存在的問題是總體水平偏低,其增長速度滯后于經濟增長速度,并且各地區之間、各項公共服務之間也不均衡。這些都需要政府從政策層面加以引導,加快發展,推動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均等化。
近幾年,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已經有所改觀,但在很多專家看來,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需要政府切實拿出政策來。
“事實上,資本市場已經開始關注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了。”馬駿說,但公共領域還需要破除一些障礙,才能讓資本更好地進入,比如通過開放準入限制,讓資本能夠順暢地進入并獲得相應的回報。這樣才能讓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增加,補上這個短板,成為真正的“雙引擎”之一,助力中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