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wǎng)訊 一塊灰撲撲的石頭,能有什么稀奇的?在泉州東海寶山社區(qū),東海觀音禪寺腳下的這塊石頭,卻有著一技之長:別的石頭敲起來都是皮響肉不響“啪啪”聲,而它卻是皮響肉更響的“咚咚”聲。
村里的老人說,這石頭“站”在那里很久了,大家小時候都喜歡敲著玩。久而久之,石頭的身上還多出了八個坑。村里人都管它叫“石鼓”,可沒人知道為啥它這么能“叫喚”。
昨天,記者特地請來了專家探秘,他們也是猜想多多。
【目擊】小小石頭很高調(diào) “歌喉”一展壓群石
這石頭,不只聲音高調(diào),連“站姿”都有點張揚。
它的旁邊,是一塊高約3米、重約百噸的倒三角形大石頭,觸底面積僅有約0.09平方米,這金雞獨立的姿勢怎么站得穩(wěn)???于是,就全靠了一旁小石頭支撐。于是,這一米多高的小石頭就像小小大力士一樣,穩(wěn)穩(wěn)地扎根地面,僅用頂部0.01平方米的面積,支撐了大石頭的全部重量。
村民們說,除了“站姿”不凡,小石頭還有一項整片山野中的石頭都沒有特殊技能,區(qū)別于敲打別的石塊的“啪啪”聲,它卻可以好像有肚子一般發(fā)出“咚咚”響。小石頭頂部還有八個坑,就是村民們長期敲打形成的“疤”。
【講述】這塊怪石“咚咚”叫 祖祖輩輩都知道
87歲的吳阿伯是寶山社區(qū)人,他說,以前,寶山滿山遍野是奇石怪巖,有三層樓高的石雞,抱著襁褓的夫妻石、碩大的仙人腳、厚重的石鐘……“不知道它(這塊石頭)有多少年了,”他回憶說,小的時候,滿山遍野地跑,敲打這塊石頭就成了孩子們娛樂。
75歲的魏阿婆自顧自地敲著石頭,聽著“咚咚”聲,臉上洋溢著笑容,她說,這塊石頭很神秘的,雖然也沒什么傳說來歷。但她卻見過,在28年前,有群人在這塊石頭周圍又跳又唱,好像演著大戲。
洋店一位吳姓村民小組長說,這里祖祖輩輩的人都知道這塊“咚咚”叫的怪石頭。可為什么會發(fā)出怪聲?村民也弄不清楚,但因為敲打出來的聲音像鼓響,當?shù)厝硕冀兴笆摹薄?/P>
【猜想】密度可影響聲音 “造型”可增強聲效
究竟小石頭為何敲起來“咚咚”響呢?
昨日下午,福建省197地質(zhì)大隊的勘地專家在看過相關(guān)錄像資料后,提出一種猜想。他說,通過觀察,周圍的石頭屬于動力變質(zhì)帶的花崗巖,自福清至寶山廣泛存在。而小石塊與其他石塊并不相同,因為密度不一樣,通過敲打可能會引起不一樣的聲音。但兩個石塊的特殊位置也有可能會造成聲音的變化。所以,聲音是否小石塊“與眾不同”的密度造成,可進行檢測。
華僑大學(xué)大學(xué)物理教師翟老師聽完記者敘述后猜測,敲打小石頭會造成聲音的傳播,聲音會因發(fā)生反振,致使疊加增強效果。同時因兩塊石頭的大小、重量懸殊,小石頭體現(xiàn)出來的聲音效果忒較為明顯。另外,兩塊石頭之間有狹縫也可能增強聲音的效果。(本網(wǎng)記者 史國亮 陳邵珣 田米 張芳蓉 周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