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畫廊,人間福地。多山多水多綠的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始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林業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省建設。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極具前瞻性地提出建設生態省戰略構想;2002年,習近平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建設生態省戰略,開啟了福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福建加快生態省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活力。
牢記囑托、接續奮斗,福建生態省建設的“接力棒”,一任接一任扎實推進。綠色發展,為福建高質量發展鋪就最亮麗的底色。
接續建設“生態美”
漫步“海上花園”廈門,筼筜湖碧波如鏡,鼓浪嶼綠樹婆娑,五緣灣海天一色。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城市……鷺島廈門的一個個“綠色桂冠”實至名歸。
廈門的生態環境之變,緣自30多年前的筼筜湖治理。1988年3月,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關于加強筼筜湖綜合治理專題會議,開啟了筼筜湖的“重生”之路。歷經四期綜合整治、歷時30多年,筼筜湖從曾經的臭水湖,蝶變為“城市綠肺”“廈門城市會客廳”。
在“福建最綠縣份之一”長汀,2020年水土流失率已降至6.78%,取得水土流失治理的決定性勝利。它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習近平同志先后5次赴長汀實地調研,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持續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30多年攻堅克難,長汀人民創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實現了“荒山—綠洲—生態家園”的歷史性轉變。
人民群眾最關心什么,就做什么。廈門筼筜湖治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木蘭溪治理……習近平同志親自擘畫了多項重大生態工程,為福建發展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戰略抉擇,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發展優勢。
舉旗定向,謀篇布局。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調研時提出“生態美”的期冀,強調要大力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跨越發展和生態環境協同共進。
2019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
“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福建持續推進藍天、碧水、碧海、凈土工程,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行河長制,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治水全覆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系統推進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園區建設。
林草興則生態興。通過不斷提升林業資源總量和質量,2021年,福建森林覆蓋率達66.8%,連續43年保持全國首位;植被生態質量和生態文明指數均居全國第一;九市一區國家森林城市、所有縣(市)省級森林城市實現“兩個全覆蓋”……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加豐盈。
“生態優等生”竿頭日進,福建持續交出優異答卷:2020年,福建成為全國唯一保持水、大氣、生態環境全優,且所有地級市人均GDP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2021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優、領先全國。
良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得益于生態文明建設,百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獲得感,“十三五”期間,福建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首次達到91.9%。
改革賦能綠意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在將樂常口村調研時提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牢記囑托,常口村守護好綠水青山,引進旅游、種養項目,走出了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協調共進的鄉村振興之路,成為“中國碳票第一村”。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赴率先探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龍巖市武平縣專題調研,提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歷經二十年的積極探索、大膽突破和持續改革,這場由習近平同志親手抓起、親自主導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福建生態保護、林農增收帶來巨大活力。
今日福建,有山皆綠,處處都有取之不盡的“綠色寶藏”。沉睡的山林成為“綠色銀行”,源于改革之手“點綠成金”。
2016年,我省被列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省建設進入提檔升級新階段。緊扣創新改革的主線,福建大膽改、深入試,為生態文明建設探路——
堅持綠色導向。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每年與九市一區黨政“一把手”簽訂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建立經常性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取消對南平、龍巖、三明、寧德4個山區市,34個縣(市、區)及平潭綜合實驗區的GDP指標考核;出臺《福建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福建省省直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筑牢生態環境保護全鏈條責任體系。
優化綠色布局。全省陸域國土面積的26.08%被劃定為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編制實施“三線一單”,建立“1+10+N”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嚴限“兩高”項目盲目發展。
加強綠色管控。先后頒布施行《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等20多部地方性法規,率先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地方性法規;在全國率先建成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生態云平臺,智慧監管、精準治污;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無縫銜接,探索“補植令”等生態恢復性司法。
實現綠色價值。開展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形成一批具有山海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覆蓋全省主要流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1+10”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環境權益交易全面推行,排污權累計成交17.18億元,活躍度居全國前列。
2020年,《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26項重點任務全面完成,按期取得了38項重大改革成果,39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向全國復制推廣。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的第一站來到武夷山,他諄諄告誡:“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當年10月,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領導人峰會上,我國公布了正式設立的首批五個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名列其中。
2021年,“長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踐”治理經驗入選COP15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海上養殖綜合治理“寧德模式”,成為水產養殖高質量綠色發展典型在全國推廣;南平成為全國首個獲批“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的地級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福建經驗”進一步凝練,為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貢獻更多智慧。
“碳”尋綠色發展路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他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省建設布局,科學制定時間表、路線圖。
福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不斷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增添綠色底色、夯實綠色根基——
念好山海經,打好生態牌,錨定綠色發展道路。依托自然優勢,不斷鞏固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充分利用山、水、茶、竹等豐富的自然資源,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2021年,福建省林業總產值預計達7011億元,全省茶葉全產業鏈產值超過1400億元,全省竹業總產值超過82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福茶、福菌、福果、福菜、福稻……一批具有深刻福建烙印的“福字號”綠色農產品,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組長;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加快完善;低碳試點示范有序推進,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成為全國首個實現“碳中和”的工業園區,廈門建立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服務平臺并完成首宗海洋碳匯交易。
深化福建碳市場建設,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聯建,林業碳票、政策性林業碳匯指數保險、“碳匯貸”……一系列綠色金融產品走在全國前列,林業碳匯成交量和成交額均居全國首位。
2021年,福建獲批全國首個新能源產業創新示范區;全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預計達21.5%;累計240個項目入選國家級綠色制造體系……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正加速形成。
以占全國1.3%的土地、2.8%的能源消費,創造了占全國4.3%的經濟總量,福建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詮釋。
新征程,再出發。2022年3月30日,福建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福建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生態保護補償、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河湖長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方面的內容,在此次修訂中大量增加。今年5月1日,條例將正式施行,福建生態文明建設又將邁上新臺階。
“綠色是福建一張亮麗名片。要接續努力,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福建正奮力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優勢和驕傲。(福建日報記者 方金春 陳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