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稱,克里米亞公投歸俄成為目前俄羅斯當局最重視的大事,索契這個曾經的榮耀之地似乎變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現在的荒涼景象很難讓人想象不久前這里曾是全球游客趨之若鶩的旅游勝地。
今天凌晨,國際奧委會一致通過“奧運舉辦權雙分配”提案,2024年和2028年夏季奧運會的承辦城市將同時產生,就像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舉起洛杉磯和巴黎市長兩人的手,這是個被視為三贏的結果,惟一懸念只剩哪座城市先辦2024夏奧。然而從雙城記到雙分配,縱然這次奧運申辦權改革足以載入史冊,但怎么看都像是無奈的創新,無法掩蓋奧運會舉辦權已不再是搶手貨的事實。而這種類似于買一贈一的做法,更是引發世人疑問:國際奧委會到底急什么?
當奧運會舉辦權從瘋搶到被制定分配,洛杉磯和巴黎還能剩下多少“勝利快感”不得而知,卻足以讓奧運申辦屢次遇冷、歐美國家舉辦奧運熱情消退、抵制申辦奧運的浪潮在全球蔓延,這幾個凸顯“奧運危機”的熱門問題被再次放大。
兩屆奧運申辦8城退出 打包分配應對二選一尷尬
對于促成奧運舉辦權雙分配提案通過,巴赫打了一個比方,“我們為什么不抓住這兩只大鳥,再孵一些小鳥。”奧委會委員龐德的話更加直白,“我們不這么做,又怎么辦?”在這面對現實的無奈中,我們看到IOC之所以將奧運舉辦權打包分配,與舉辦奧運會從爭相搶奪的香餑餑變成燙手山芋不無關系。要知道,已連續兩屆奧運申辦戰都只給IOC留下二選一的尷尬局面。
2022年冬奧會申辦大戰最初也是六城廝殺,然而斯德哥爾摩2013年11月提出申辦,一個月后以擔憂開支為由退出,2014年5月克拉科夫因當地70%居民投票反對申辦宣布退出,同年6月利沃夫市因國內政治與安全危機未解決,成為第三個“逃跑新郎”,而2014年10月奧斯陸也退出,盡管有超過一半的居民力挺申辦,但挪威政府還是擔心國家經濟受影響,拒絕為申辦提供財政擔保。
就這樣,2022年冬奧申辦大戰成為北京和阿拉木圖的單挑,在對競爭城市評估報告中,IOC也指出北京舉辦冬奧會的一些不足,張家口和延慶的年降雪水平使得比賽完全依賴人工雪,因為缺乏自然雪,滑雪場地角度的外觀可能缺乏美感。不可否認,北京最終獲舉辦權歸根結底還是實力更為強大,但對手組團退出為北京贏得申辦大戰掃清障礙是不爭事實,一對一PK阿拉木圖,總比六城對決更有獲勝把握。
輪到2024夏奧會申辦,可謂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味道,IOC有苦難言。隨著羅馬、漢堡、波士頓和布達佩斯四座城市相繼退出,最終2024夏奧申辦戰也淪為“二人轉”。如果說2022年冬奧申辦只有兩個城市堅持到最后給IOC敲響警鐘,如今則要直面危機,在照顧申辦城市面子和積極性的同時,也考慮到維護自身利益未雨綢繆,IOC干脆一口氣將兩屆奧運舉辦權頒發出去就是危機公關的最現實解決方案。
奧運舉辦權曾是香餑餑 俄彰顯大國氣質耗資500億
遙想當年,2000年奧運申辦進入最后爭辦的是5個城市,北京到最后一輪投票才以兩票之差輸給悉尼,而北京申辦2008年夏奧可以說勢在必得。要知道,那一次最初有十座城市遞交了申辦申請,而最后的五城決戰北京也是在第二輪投票勝出,從中不難得出奧運舉辦權在過去可謂一家有女百家求。當時辦奧運會可是一項一舉多得的美差,首先奧運會是世界運動史上影響力最大的綜合性體育賽事,這是一張真正國家名片,舉辦奧運可以擴大主辦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國際形象,而申辦奧運也被視為國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競爭,更是一項賺錢的買賣。
1988年漢城奧運會
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剛步入經濟復蘇的韓國就是通過舉辦奧運走向世界,提升國際形象,在1988年后的5年內韓國與多個國家建交,一躍登上世界政治舞臺。韓國因辦奧運會,當年就使經濟實現了12.4%的增長,為韓國建筑業、制造業和第三產業分別創造了21億美元、22億美元、13億美元的產值,198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
除了舉辦奧運是彰顯國家實力、促進經濟增長的絕佳方式,各國爭相舉辦奧運會也圖的是錢,誰也不愿意賠本賺吆喝。眾所周知,奧運會第一次實現真正盈利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賺了2.5億美元,正是從這屆奧運開始,辦奧運能給東道主帶來多少經濟利益就成為重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帶來經濟效益高達260.48億美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總收益51億美元,2000年悉尼奧運帶來63億美元收益。根據北京奧組調整后確定的預算,2008年北京奧運會收入總規模為195.4億元人民幣(折合23.63億美元),支出總規模為194.1億元人民幣(折合23.47億美元),盈余為1.3億元人民幣(折合0.16億美元)。四年后的倫敦奧運會,英國政府評估舉辦奧運會的支出為89億英鎊,遠遠低于奧運經濟將為英國帶來的至少280億至410億英鎊的總增加值。
但一切從2014年開始轉折。2014年索契冬奧會,俄羅斯要借舉辦冬奧之機展現大國雄心,展示依然雄厚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體育基礎,證明自身依然擁有世界頂尖一流大國的實力,普京就直言索契冬奧是俄羅斯龐大的國家建設項目,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工程。這屆被冠以“俄羅斯大國復興路上的巨大形象工程”的索契冬奧會總耗資超過500億美元,已是預算的4倍之多,堪稱史上最昂貴的奧運會,其中投入近30億美元確保冬奧會期間索契的絕對安全,70億用于場館建設,剩下的錢被聯邦政府用來在索契動工興建了378項設施,當地政府興建了46項,而在這些工程中只有13項直接用于運動會。500億美元的巨額開銷讓很多有意愿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和市民感到恐懼。
據悉,2007年,國際奧委會選定俄羅斯索契作為2014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地時,這個只有37萬人口的海濱小鎮還不具備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運營能力。為了冬奧會場館的建設,當地約2000戶家庭搬離了索契。俄羅斯為冬奧會的總投資達到510億美元,堪稱史上最奢侈的奧運會。
盡管在索契已經找不到這場冬奧會帶來的任何經濟效益,但當局者卻依然堅持認為,冬奧會為索契留下了珍貴的財富,因為這個地處黑海的小鎮已經華麗轉變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旅游景點。
政府不遺余力地將這個略顯沉悶的前蘇聯時期海灘小鎮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滑雪勝地,幾十家酒店旅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機場也全面升級,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6億元)則用于修建全新的鐵路。
為了索契能成為全年無休的旅游景點,大約40家新賓館得以修建,15家賓館全部整修。
根據人權觀察組織,為了給冬奧會騰出地方,約有2000戶搬離索契,有的家庭已經得到賠償但有的則沒有。
雖然此番改造付出了巨大代價,但索契的市況依舊差強人意,已經引來不少網友的嘲諷。
體育館一角垃圾遍地
奧運村內的公車站空無一人
冬奧場館群內的人工湖一派荒涼景象
索契冬奧場館一角已開始破損
路面已變得崎嶇不平
索契冬奧會場館旁的休息椅
奧運村內的運動員公寓
冬奧會場地并沒有如期開發成旅游景觀
不見人煙的奧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