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身旁總有些人怎么吃也吃不胖,臺灣1項最新研究發現,臺灣有一半民眾擁有“不胖基因”,可以將較多血糖轉換為“燃燒”供應身體熱量的肝醣,即便吃得多、少運動,仍不容易發胖。
主持此研究的臺灣流行病學學會理事長沈志陽8日表示,研究團隊日前從臺灣人體生物數據庫當中分析了約1萬份經抽血分析基因、填寫問卷回答生活習慣的資料,發現有DOK5基因變異者過胖比率明顯較低。
沈志陽指出,DOK5基因與胰島素信息的傳遞有關,當出現變異時,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就會降低細胞吸收血糖的能力,將原本可能變成脂肪的血糖轉換為可“燃燒”供應身體熱量的肝醣。
研究指出,有DOK5基因變異者即便沒積極控制體重,平時吃宵夜,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的比例仍比一般人低41%,估計這類人約占全臺總人口的一半。
不過,DOK5基因正常的民眾也不必太沮喪,沈志陽解釋,只要通過控制“危險因素”,例如少吃零食宵夜并維持運動習慣,仍可降低約15%的變胖風險,而且,即便有“不胖基因”,若毫無節制地大吃,仍有變胖的可能。
沈志陽也建議,民眾若沒時間運動,可做開合跳、手觸膝蓋、棒式支撐、俄羅斯旋扭等動作,不僅隨時隨地都可做,也不受場地限制,有助于提升心肺耐力、訓練肌肉等。每個動作重復2次,每次20秒,休息10秒,一共4分鐘,每周3-4次,即可達到運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