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它往東,它絕不會往西。你叫它拿可樂,它絕對不會拿成雪碧。昨日,剛在英國拿到國際機器人比賽五枚金牌的“David”和“May”,在臺北做了個“匯報演出”,引起在場記者驚呼連連。
“May不但可以前往家中特定地點拿東西回來、幫你清除家里不要的瓶瓶罐罐,甚至可以跟小孩子玩‘老鷹捉小雞’、‘1、2、3木頭人’的游戲。”從2005年至今7年,臺灣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李祖圣教授親手帶領10多位學生,一步一步打造臺灣的“機器人夢”,說他是兩位機器人的“父親”,一點也不為過。
李祖圣向導報記者介紹,像“May”這樣,定位居家服務的機器人,更加著重機器人視覺、語音、機器手臂與機器人定位等開發。
“May的眼睛,是兩臺攝像機,而它的腦子,是一臺四核電腦,保證它在短時間能分析出來。”李祖圣說,每次“May”分析到例如“瓶子、紅色、可樂”這樣的物件特征后,就會“好好學習”,下次再遇上可樂,就絕不會認成雪碧,這個功能也可以運用在人臉偵測與辨識上。未來,這個本事就能用在居家養老的“使喚上”。
再者,李教授還建立地圖技術,讓機器人隨時掌握在屋子里的方位,配合上視覺避障策略,就能夠巡邏每個房間,同時避免撞碰走動中的任何人。
當然,在昨日現場,只有四核處理器的“David”和“May”,看起來不僅步履蹣跚(一分鐘移動13.5厘米),語言更是匱乏(只能聽懂標準英文且對談模式幾乎為零),幾乎只能稱得上概念模型,離真正“居家必備”還很遙遠。
“一方面,如何降低機器人的制作成本是很大的問題”,李教授表示,如今臺灣家庭類機器人使用的馬達以及機體材料造價都非常昂貴,遠遠達不到他所希望的20萬元新臺幣的普及售價;而另一方面,真正讓他覺得“卡殼”的,并非技術而是法規。
“萬一機器人失手撞傷人了怎么辦?”李教授表示,如今日本、韓國正在擬定法規,預計臺灣2015年也會有相關法規出臺,而到時技術上也已經日趨成熟,一定跟得上發展。(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許巧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