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究竟是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或“兩岸事務委員會”?今天將在中常會提案討論。對于成“立委”員會,黨內各派意見不一,蘇貞昌(右圖)還在確定名稱,謝長廷(左圖)主張求新求變,黨內彌漫山雨欲來之勢。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在競選時主張成立“處理中國事務的委員會”,今天將在中常會提案討論。據指出,蘇貞昌已定調,這個委員會的成立宗旨,“不僅是凝聚黨內兩岸共識的平臺,而且還要解決臺灣面對大陸的問題”。
據了解,蘇貞昌所提的“設置要點草案”,將包括委員會成立宗旨、任務方向,組織架構及運作模式。外界關心委員會的名稱,究竟是“中國事務委員會”或“兩岸事務委員會”?黨內人士透露,蘇貞昌還在做最后確認,但相信提出之后“大家不會有太大意見”。
成“立委”員會,黨內各派意見不一,彌漫山雨欲來之勢。據指出,蘇貞昌已分別拜會黨內大佬,包括前天與游錫堃溝通;但“考試院前院長”姚嘉文、臺灣社社長吳樹民等本土社團代表,將在今天中常會前與蘇貞昌見面,表達反對在此時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
被傳是主委熱門人選的謝長廷,昨天再向黨中央喊話表示,民進黨應整合黨的立場或政策,且要有一致的說法。民進黨要不斷進步、創新、解決問題,“改變”代表一種價值,“現狀走不通才要改變”。
臺媒觀察:名稱決定未來 綠轉型看今朝
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且看今朝。
民進黨兵敗2012,兩岸政策無疑是重大影響因素。蘇貞昌在競選黨主席期間提出成立“處理中國事務的委員會”,想必也是有監于這個弱點,而想通過新設委員會,既“面對中國”又“了解中國”,讓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贏得人民信賴,重返執政。
蘇貞昌口袋里的“設置要點草案”,就不該維持目前的對立態勢或以不變應萬變,而應代之以他口中的“彈性”、“務實”。其中,委員會的名稱,將決定民進黨看待未來兩岸發展的基調,堪稱能否有效轉型的第一關。
民進黨從陳水扁第二任開始,將兩岸界定為“一邊一國”,雖宣稱維護臺灣主體性,卻也阻斷民共正常交流。事實上,謝長廷昨天提及陳水扁在2000甫就任不久,就由李遠哲召集朝野組成“跨黨派小組”,而其目標就是“凝聚全民共識、促進族群和諧、維護臺海和平及發展兩岸關系”。
這項“跨黨派小組”的結論甚至獲得通過及當時民進黨接受,只是時過境遷,民進黨不但忘得一干二凈,每逢選舉基本教義派就重提“臺獨黨綱”,既讓藍綠陷入對立僵局,也因“臺獨”得不到多數民眾的認可。
謝長廷上月訪問大陸,雖是個人身份,卻已開啟民共交流的新契機。民進黨既然想要轉型,更應該珍視“謝長廷模式”開展的新局,順勢徹底檢討自相矛盾的政策主張,在同志間化解歧見,并向大陸釋放善意。
民進黨內派系林立,有效整合談何容易?但這也是蘇貞昌展現領導人能力及魄力的重要一役。否則,對內無法達成共識,對外難與彼岸交流,就算兌現支票成“立委”員會,也只是徒具形式,白忙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