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臺當局總預算的審查,充斥著政治矯情。從“立委”、“監委”、馬英九、陳沖,他們個人相關的待遇預算都被要求刪減,幾乎無一幸免。砍來砍去,其實金額并不顯著,卻顯得“立法院”與行政部門之間,缺乏明確的施政方向,整個臺灣上下,就是一種“你不能比我多,你不準比我好”的奇怪心態,卻無人提出真正與民瘼有關的政策方向。
“主計總處”以財政窘迫為由,將基層公務員提報的預算都大加刪除,獨獨允許馬辦編列4000萬元(新臺幣,下同)“機要費”,如實照列,比照去年水準,其中隱含的威權封建心態。“機要費”被“立委”質疑,拖拖拉拉幾天后,突然宣布刪減1000萬元,已然錯失政治上積極的意義。
“機要費”并非待遇,除了陳水扁中飽私囊外,其他臺灣地區領導人對于“機要費”多用在公益用途,如果“機要費”現在可減列1000萬元,又為何不能在幾個月前匡列預算時,將這個規模分散到其他部會急需經費的公益項目當中,這才是合理使用預算的積極意義。如今僅僅只是遇人批評就自刪預算,既不能發揮施政效能,徒然落得矯情。
經濟情況不佳,勞工待遇不好,在野黨“立委”找上退休軍公教人員的福利下手。外界批評朝野“立委”自己每年領取的補助與津貼,法源依據多有問題,有自肥之嫌。“立委”不情愿地刪減自己的預算后,又轉向“監察委員”、“考試委員”的待遇,緊盯馬英九“機要費”、首長特別費,大砍別人預算出出心中悶氣。
當局編列預算,應該是反映下一年度施政的重點,“立委”審查預算,是要注意有無核實編列預算,有無浮濫支出。可是這次總預算審查,只見到民粹式的審查,隨意砍些預算數字,以為就是盡到監督職責。
當局方面同意減列許多預算,更顯示出當局根本沒有明確施政方針,如果這些被刪減的支出,的確是不合理的,當初又為何編列?
總預算規模是固定的,原先設計分配這塊預算大餅,有一定的理性思考。現在東砍一塊,西砍一點,減少了支出,只是消極的節約,卻不能為急切需要經費的政策,積極地給予支持,這樣的“立法院”與當局,人民還能有什么樣的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