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在建寧縣均口廢舊農膜回收點,負責人付金保正忙著整理回收來的農膜。“今年已經回收了24.7噸農膜,制作發放了宣傳材料1508本,讓更多老百姓知道回收農膜既可以保護生態,還能增加一些收入。”付金保介紹。
廢舊農膜“變廢為寶”尤為重要。2024年,建寧縣已建設縣、鄉農膜專業化回收站點8個,農膜投放量343.2噸,農膜回收量288.27噸;制作發放宣傳材料1370本,舉辦技術推廣咨詢與培訓8場(次),全縣全年農膜回收率84.0%。
這是我市共筑農膜回收新生態的縮影。
三明林深水美,是福建主要的糧食主產區、“中國稻種基地”,雜交水稻制種面積達 37.5萬畝、產量7.8萬噸,位居全國前列;246.48萬畝耕地孕育出全年120.77萬噸果品、222.76萬噸蔬菜。然而,隨著農業發展,地膜覆蓋面積也達到58.9萬畝,如何處理廢舊農膜成為一道生態考題。
為此,我市以循環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為導向,依托農膜科學使用回收項目,堅持從源頭防控入手,強化政策引導,積極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抓、網點主力、公眾主動”的四主聚力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模式,使廢舊農膜“變廢為寶”,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農業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目前,我市已成立農膜回收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市級指導、縣級實施、部門協作”高效機制,將農膜科學使用和回收納入產業發展、環境整治等戰略規劃,層層壓實責任。同時,出臺每噸1000元的回收補助標準,真金白銀激發各方參與熱情,讓農膜回收有章可循、動力十足。
聚焦綠色發展,全市重點培育三明市綠塑環保材料有限公司等3家農膜回收龍頭企業,以有償回收、補貼代儲、定期轉運等方式,串聯起農膜回收產業鏈。同時,聯合省內多家農業和煙草專業合作社,在政策扶持下,不僅自身年回收能力提升至5000噸,帶動300余人就業,更引領行業向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方向發展。以三明市綠塑環保材料有限公司為例,在全省年處理廢舊農膜3000噸以上,資源化利用率達70%,年產值超600萬元,帶動農戶增收100萬元。
為織密全域覆蓋的回收網絡,我市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按照就近便利原則,與各地農業部門、鄉鎮緊密協作,構建起縣、鄉、村三級回收體系。如今,8處縣級回收站、37個鄉鎮回收點、437個村級回收點星羅棋布,讓農戶在家門口就能交售廢舊農膜。各網點還積極拓展業務,探索“一網多用”模式,回收其他報廢物資,提升運營效益。
在提高公眾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方面,我市將農膜回收知識納入農技培訓,舉辦各類推進會、培訓,并投放《一圖讀懂三明市地膜科學使用和回收政策》等宣傳資料,實現鄉鎮、農業主體、農資門店全覆蓋;新聞媒體、鄉鎮集市成為宣傳陣地,引導群眾主動參與殘膜回收;各鄉鎮組織農戶集中清理殘膜,回收網點現場兌付資金,形成閉環。
2024年,全市新建和升級鄉鎮回收網點38個,形成縣、鄉、村三級共482個回收網點,3處資源化利用加工廠開足馬力,全年回收廢舊農膜 2521噸,回收率達 84.6%。
如今的三明,農田殘膜污染大幅度降低,土壤有機質含量得到顯著提升,超100萬畝耕地實現綠色循環耕種;因殘膜焚燒引發的呼吸道疾病投訴下降 40%。廢舊農膜被加工成塑料顆粒,用于水產網箱制作,為企業新增產值約千萬元。
隨著地膜科學使用、農膜回收利用等項目實施,我市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白色污染”變身為“綠色財富”,繪就出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的美麗畫卷。
盧素平 曾程 張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