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寧化縣湖村鎮的竹蓀種植基地,一朵朵潔白如雪的竹蓀破土而出,猶如撐起一把把“致富傘”。
在田間地頭,科技特派員高允旺認真解答種植戶問題。陳郅文 攝
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省級科技特派員高允旺正蹲在田壟旁,手把手指導農戶調整培土厚度:“壟寬控制在1.2米,覆土再加5厘米,產量能漲三成!”
“土專家”破解“培土密碼”
湖村鎮氣候溫潤,竹蓀種植歷史逾五年,卻因技術粗放、管理粗獷,畝產長期徘徊在150斤。2024年春,鎮里請來“竹蓀大王”高允旺——這位扎根基層40年的農技專家,曾獨創“三增加、建堆發酵”技術,用竹屑替代木屑降低成本,帶領5省23縣9萬農戶實現人均增收3480元。
“機器培土厚度不均,菌絲容易缺氧死亡。”在菇菇旺家庭農場,高允旺一針見血指出癥結。他抄起鐵鍬示范標準動作:“發酵料堆要像蒸饅頭,溫度控在65℃才能滅菌增肥。”針對當地紅壤特性,他開出“營養方”:每畝增施尿素15公斤、草木灰200公斤。農戶伊佳偉豁然開朗:“原來科技種菇,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
“云課堂”培育“田秀才”
“江西商戶的菌種報價比我們低三成,群里誰有靠譜供應商?”夜幕降臨,高允旺的微信群里消息不斷。這位60歲的“老把式”早已玩轉數字化:組建2個500人技術群,每日推送病蟲害圖譜、市場行情;開設短視頻賬號,錄制《竹蓀種植十大誤區》系列課,播放量超百萬。
在湖村鎮,科技特派員的“傳幫帶”已成體系。省農科院駐村書記劉新永搭建“專家智庫”,15名科技特派員覆蓋竹蓀、制種、林下經濟等領域;鎮黨委推行“黨支部+基地+農戶”模式,培育50名“土專家”“田秀才”,讓技術落地生根。
“小竹蓀”撬動“大產業”
科技賦能下,湖村竹蓀產業實現質效雙升:2024年種植面積擴至100畝,平均畝產突破200斤,較2019年增長33%;年產鮮菇15萬公斤,通過冷鏈直供滬杭高端市場,產值達450萬元。更可喜的是,產業鏈條持續延伸——廢棄菌包加工成有機肥反哺農田,竹蓀烘干車間吸納60名留守婦女就業,戶均年增收2.8萬元。
站在智能溫控大棚前,高允旺望向連綿菌壟:“只要菌種優質、技術到位,畝產220斤不是夢!”這位行走田埂40年的老科技特派員,依然保持著對土地的熾熱。而在閩西紅土地上,更多“科技傘”正為鄉村振興遮風擋雨。(通訊員 黃尉峰 吳鑫 陳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