嗆蟹、醉蝦向來是許多寧波人的最愛,吃了半輩子生腌食品的陳女士沒料到,自己的身體里竟會因此長滿寄生蟲,最后不得不切除了子宮。
醫生在陳女士的病房查房。
因腹痛就醫,醫生懷疑她得了卵巢癌
今年53歲的陳女士(化名),最近1個多月以來時常出現腹痛,一陣陣的,過會兒又消失了。起初她并未在意,只當是吃了不新鮮的東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腹痛的感覺越來越嚴重,她才來到鄞州人民醫院就診。
接診的該院婦科醫生章芳副主任醫師立即為其安排了B超檢查,發現宮腔內有一個不均質腫塊,與10厘米左右的腸子緊緊纏繞在一起。這樣的情況并不多見,為了進一步明確腫塊的性質,章芳又為其進行了CA125腫瘤標志物的檢查,指標明顯高出正常值。結合影像學結果,一切都指向了惡性腫瘤——卵巢癌。
和陳女士及其家人經過充分溝通后,章芳帶領團隊為其實施腫塊切除手術。不過在術中,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陳女士體內的腫塊與一般的卵巢腫瘤有所不同,腫塊的外表有兩三層像牙齒一樣硬的東西包裹著,但看起來沒有特別,而腫塊的中央卻是軟軟的。
隨著進一步的探查,章芳發現患者腹腔表面有一大片卵巢癌樣的粟粒狀改變,星星點點,考慮為腹腔廣泛轉移。為此,對患者的全子宮雙附件進行切除,并將腹腔表面的粟粒狀結節一一清除干凈,光1厘米以上的結節就有幾十個。如果不徹底清除,可能會引發腹痛、發燒、腹膜炎等癥狀。這臺手術足足做了4個多小時才結束。
原來不是癌細胞轉移,而是寄生蟲
一周后,陳女士的病理報告讓所有人都十分意外——腫塊并非惡性,腫塊中還發現大量的寄生蟲。這一結果徹底推翻了之前關于卵巢癌的診斷。陳女士腹腔中星星點點的粟粒狀結節其實是寄生蟲,并非癌細胞轉移。但由于蟲子在體內寄生時間過長,已與臟器融為一體,無法辨別寄生蟲的具體類型。
這么多的寄生蟲到底從何而來?原來,陳女士是土生土長的寧波人,受到家庭飲食習慣的影響,她從小就愛吃用各種海鮮、河鮮腌制的生腌食品。尤其是醉蝦,隔三差五就要來一盆解解饞。
章芳表示,從醫多年第一次遇到在子宮和腹腔長了寄生蟲的患者。寄生蟲在侵入人體后,在其移行、發育、繁殖和寄生過程中會對人體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害。一是奪取營養;二是對人體的組織器官造成機械性損傷;三是可能引起人體產生免疫病理反應。陳女士體內的寄生蟲移行至盆腔,被附件包繞纖維化后才會出現類似卵巢癌表現,影響了醫生對于病情的判斷。
“用高濃度白酒并不能殺死寄生蟲。”章芳提醒,而且與別人共餐生腌食品,就算本人不食用仍有感染寄生蟲病的風險。因為寄生在食物上的寄生蟲可能污染到筷子,進而交叉污染到其他食物。吃生魚片時,醬油、芥末、食醋等均不能殺死寄生蟲。
值得注意的是,感染寄生蟲病不要亂吃打蟲藥,盲目驅蟲會引發變態反應性腦炎或肝腎功能受損,應該在進行寄生蟲病檢測后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該如何預防食源性寄生蟲病?
1、不吃生的魚、蝦、蟹、螺等食物,食用前徹底加熱。魚、蝦、蟹、貝類,蒸煮時需加熱至100℃,持續30分鐘。適合涼拌的海鮮要反復清洗干凈后,在100℃沸水中焯燙數分鐘,以殺滅細菌。
2、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凈,不喝生水。
3、生熟食材要分開,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比如刀具、砧板、碗盤等器皿生熟要分開使用。
記者 陸麒雯 通訊員 鄭瑜文/攝
科普時間
據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重癥醫學科周向軍主任介紹,生腌海鮮屬于高風險食物,主要危害在于細菌、病毒及寄生蟲,以酒、醋、醬油、蒜頭、辣椒等制作法腌制海鮮并不能殺死這些有害的微生物和寄生蟲,貿然食用存在極大風險。
1
細菌感染
生或未煮熟的海鮮很可能含有大腸桿菌、李斯特菌,肉毒桿菌、沙門氏菌等。大腸桿菌感染后會導致胃道出血甚至死亡;沙門氏菌感染后可導致慢性腸胃炎、敗血癥,嚴重會導致死亡。雖然糖、鹽、酒精能抑制細菌的繁殖,但不能完全殺死。
2
病毒感染
諾如病毒是很容易從污染的水體中富集到貝類水生生物體內的病毒,如感染會出現惡心、腹痛、發燒等癥狀。甲型肝炎病毒通過糞口途徑污染水生動物,人體若感染會出現厭食、肝脾腫大等現象。諾如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在流行病學統計上發現與水生生物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3
寄生蟲
肝吸蟲、腸吸蟲、絳蟲和線蟲,是可能存在于水生生物中的寄生蟲。這些寄生蟲常常以成蟲蟲卵的形式通過糞便排出體外,以尾蚴的形式進入第二宿主海水魚或淡水魚體內,人類食用被感染的生魚片、生腌海鮮就會出現肝臟受損、消化功能紊亂等癥狀。
關于生腌的一些說法
1.吃生腌有感染戊肝的風險(?)
很多人只聽過甲肝、乙肝、丙肝,戊肝卻鮮有耳聞。雖然戊肝知曉率低,但它的感染發病率并不低。已有最新公開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2000萬人感染戊肝病毒,其中有4.4萬人因此死亡。戊肝病毒主要通過糞口傳播,不衛生飲食、受污染水源都是戊肝主要的傳染源。尤其是未完全煮熟的海鮮、豬牛羊等。因此,吃生腌自然會有感染戊肝的風險。
2.高濃度酒或醋能殺死生腌中的細菌(?)
不少人認為生腌海鮮用高濃度的白酒或醋處理過,再加上芥末、蒜等調味品,能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但事實是,在醫學上,75%酒精才具有殺菌消毒作用,而一般飲用酒最高只有五六十度。
有實驗表明,哪怕用酒精浸泡48小時,肝吸蟲囊蚴依然可以存活。更何況用來生腌的酒濃度并不高,腌漬時間也只有數小時,風險很大。因此,酒、醋或蒜等只能調味,殺菌消毒功能有限。
3.冷凍可以殺死生腌中的寄生蟲(?)
一些標準更高的生腌餐廳會選擇用三文魚刺身同款的冷凍法以此滅菌殺蟲,這些標準雖已被公認多年,但在后來的一些實驗和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即使冷凍也無法殺死鯡魚體內的單性幼蟲,這種殺蟲法是否有效取決于食物中寄生蟲的種類和個數。也就是說,如果刺身中寄生蟲種類繁雜數量過多,這些操作也是無用功。那么生腌料理也無法憑冷凍法殺滅細菌。
吃生腌海鮮需要注意什么?
1
盡量不要吃,可用撈汁海鮮替代生腌
食用生腌存在著許多潛在風險,但我們是否就只能錯過這個美食了呢?其實也不盡然。生腌之所以好吃,除了生食的口感,也許冰爽的體驗和美味的蘸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畢竟生腌的公式很簡單:生腌=生食水產+蘸料+冷藏。
不難發現,這個公式里唯一的不安全因素,就是生食。因此,排除這一風險的方法便是高溫熟制。只要把生食替換成經過高溫煮熟的水產,經過同樣的蘸料和冷藏,風味一樣很不錯。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撈汁海鮮。
和生腌海鮮相比,撈汁海鮮可能在口感和鮮度會打一些折扣,但在安全性上,已經有了極大的提升。
2
若食用需選擇有制售許可的餐館
如果還是無法抵擋住生腌的誘惑,應選擇到證照齊全、管理規范、設施設備齊全、環境整潔衛生的餐飲單位食用。此外,建議定期前往醫院進行蟲檢。
3
一部分人不宜食用
生腌更容易發生大腸桿菌等細菌超標的情況,腸胃功能比較弱的人群食用后易發生腹瀉等消化道疾病,故這一部分人不建議食用。
此外,兒童、孕婦及中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也不宜食用。
4
出現不適時及時就醫,不要自行服用驅蟲藥
如果懷疑自己感染寄生蟲,例如出現腹痛、腹瀉、發熱、肌肉無力等癥狀,不可自行服用驅蟲藥,用錯藥易刺激胃腸道,引起惡心、腹痛、腹脹,還可能引起肝功能損傷,需盡快到醫院就診治療。
吃生腌患病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2022年,29歲的潮汕青年小汪連續一周反復發熱,備受折磨,輾轉多家醫院卻始終未查出病因。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消化科醫療團隊經檢查發現,病因竟是小汪日常生吃海鮮、河鮮導致的肝吸蟲感染。小汪覺得生腌海鮮是飲食習慣,從小吃到大,不會有什么問題,而且朋友也有一起吃,其他幾位朋友也沒有身體不適。
2023年9月,據福建衛生報,泉州32歲的小偉(化名)吃了一頓生腌海鮮第二天高燒39.5℃,精神萎靡,還出現膿毒性休克,右大腿腫脹明顯,腿部皮膚已發烏,在醫院救治了一個多月經歷了四次手術,命是救回來了,可惜因為嚴重感染,導致肢體缺血性壞死,下肢沒有保住。據醫生介紹,小偉是感染了創傷弧菌,生腌、未煮熟或不新鮮的海產品,都有可能攜帶這種病菌。
閩南網整合中國寧波網 中山大學醫院 福建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