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建造空間站,是我們國家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作為我國首個空間站,“天宮”到底是什么樣?總臺記者專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詳解中國空間站的構型與特點。
“天宮”到底是什么樣的?
3 個艙段呈T字構型
據了解,天宮號空間站基本構型的3個艙段,包括1個核心艙,2個實驗艙。空間站整體呈T字構型,核心艙居中,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分別連接于兩側。
準確說我們空間站三艙,是三艙組合體,60多噸重,它對接載人飛船,貨運飛船,規模重量最大的時候,是90多噸,接近100噸。今后隨著我們的空間在不斷地應用、建造,我們還會往上面運設備和裝設備,規模還會變大。
預留對接口 空間站狀態構型是可變的
此次發射的核心艙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發射質量22.5噸,可支持3名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是我國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
核心艙又包括節點艙、生活控制艙和資源艙三部分,有3個對接口和2個停泊口。
另外兩個實驗艙分別以“問天”和“夢天”命名。主要任務是開展艙內和艙外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也是航天員的工作生活場所和應急避難場所。兩個實驗艙還配備了航天員出艙活動專用氣閘艙、小型機械臂、貨物專用氣閘艙等支持貨物、載荷自動進出艙,需要的時候,還可以執行對整個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
周建平介紹,三個艙是基本構型,實際上還可以發射第四個艙與之對接。把第四個艙做成進一步可擴展的,即再加上新的對接機構或者停泊機構以后,還可以發射第五艙、第六個艙跟它對接,我們做到180度,所以它這狀態構型都是不斷變化的。而且我們也留了安裝載荷的掛點、平臺等,今后我們去建造,不斷地適應新的科學需求,以及技術需求,這也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
我們的空間站有哪些新技術
中國的載人空間站,與美、俄相比可以說是空間站家族的新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中國的空間站起步雖晚,但具有后發的技術優勢。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從開始就堅持獨立自主發展,空間站無論從構型、能源、保障還是在軌推進技術上,都有突出的特點和優勢。
超30%光電轉化效率 供電能力更強
能源是空間站運行的關鍵,也是中國空間站重要的創新點。據介紹,我們的光伏系統30%多的光電轉化效率,比以前建造的空間站效率要高得多,所以中國空間站單位質量對應的供電能力,要比其他空間站的應該要高得多,這樣做事就更方便。
空間站上水汽可制成再生水 還可以喝
另外獨特的再生生保技術被首次應用到了空間站上。在我們的空間站上有冷凝管冷凝干燥組件,能夠把水汽收集起來,然后通過凈化裝置,很復雜的一套凈化裝置,把它處理成可供食用和制氧用的再生水,他的衛生標準是非常高的,人可以喝。
獨創電推進系統!可消耗更少推進劑
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需要動力推進,進行調整。電推進系統也是中國空間站的獨特創新。周建平說,我們的電推進系統特點是它的比沖高(比沖就是消耗單位推進劑獲得的總沖量)。我們的電推進比沖相當于常溫推進劑的5倍,這意味著可以少消耗很多推進劑,所以說我們做了一套獨一無二的電推進系統,用在空間站上面。周建平表示,中國的空間站,經濟性應該是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和優勢。
空間站是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航天國力。
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明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2020年5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成功首飛,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到2022年底,我國的空間站即將完成在軌建造,轉入后續的應用與發展階段。
監制丨張偉 陸毅
制片人丨鄭弘 王剛
策劃丨關美璐 鄭立恒
記者丨王剛 李昊 陳奇 李志發 劉芃利 郭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