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依法推行垃圾強制分類
學校、醫院等經營性場所將實現全覆蓋 未來擬建信用賬戶鼓勵居民參與 探索建立“不分類不收運”倒逼機制
時訊
昨天上午,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召開,副市長張家明作了關于“大力促進源頭減量,強化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議案辦理工作情況的報告,提到下一步本市將推動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以及商業辦公樓宇、旅游景區、酒店等經營性場所垃圾強制分類逐步全覆蓋。
現狀
探索形成四種垃圾分類投放方式
2019年,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由128人次代表聯名提出,涉及強化生活垃圾分類的議案共計7件,經議案審查委員會審查、大會主席團決定,將7件合并為“大力促進源頭減量,強化生活垃圾分類工作”1件議案交市政府辦理。張家明介紹,針對議案反映問題,本市在垃圾分類制度建設和社會共治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在源頭垃圾分類方面,本市通過東城區建國門街道、西城區新街口街道,朝陽區勁松街道等示范片區的創建,探索形成了四種垃圾分類投放模式:一是建立有人值守的垃圾分類驛站,兼具垃圾稱重計量和積分獎勵功能,方便有意愿的居民參與垃圾分類;二是采用撤桶撤站方式,實行定時定點流動收集,最大限度實現垃圾回收不落地;三是采用上門或定點回收再生資源、廚余垃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分類、提高回收量;四是在部分有條件的小區設置垃圾分類智能投放箱,減少人工成本,擴展垃圾分類服務范圍。
在垃圾強制分類方面,本市推進118家市級和1660家區級黨政機關開展強制分類,制定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垃圾分類方案并組織實施。推動社會單位,包括1064個學校和271個醫院實施垃圾強制分類。推動商業旅游人員密集場所,包括528個商超和446個旅游景點開展垃圾強制分類。本市還積極開展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工作,推進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集中的再生資源分揀中心規劃已經完成選址。
問題
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缺乏約束和強制
張家明介紹,垃圾分類目前存在三大問題。
一是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制度基礎依然薄弱,對居民個人參與垃圾分類只有鼓勵和倡導,缺乏約束和強制,導致垃圾分類居民參與率增長緩慢,居民源頭垃圾分類質量不高也影響到末端資源化處置。二是垃圾分類的市場機制尚未形成,專業規范的回收企業與“低、小、散”游商在市場競爭中不具備優勢,導致回收渠道不暢通。
三是垃圾源頭減量還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撐。目前僅依靠城市管理部門的呼吁、倡導和宣傳,難以形成貫穿生產、流通、消費各領域的綜合政策。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包裝物押金返還等垃圾源頭減量措施,尚未成為相關部門的研究和關注重點。
措施
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擬禁一次性物品
針對上述問題,張家明在報告中提出,本市下一步將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七條措施。
一是推動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以及商業辦公樓宇、旅游景區、酒店等經營性場所開展垃圾強制分類,逐步實現全覆蓋;二是加強示范片區創建工作,年內在224個街道(鄉、鎮)開展示范片區創建工作,在500個行政村開展垃圾分類;三是加快構建垃圾分類末端處置能力,今年將加快阿蘇衛、密云、順義二期等垃圾焚燒廠調試,新增焚燒處理能力4300噸/日。房山綜合處理廠、海淀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力爭年底主體完工。
四是通過對小區垃圾桶、垃圾樓、轉運車輛加裝身份識別和稱重計量設備,對各類垃圾進行全流程實時監管,對垃圾排放數據進行統計,對垃圾分類效果進行監控,逐步實現垃圾分類動態數據進入大數據“駕駛艙”;五是健全垃圾分類的市場運行機制,歡迎社會專業垃圾收購等力量加入,使愿意參與、有能力參與、規范參與垃圾分類企業“進得來、收得著、出得去”;六是完善全民參與的共治機制,將垃圾分類知識和要求納入學前及義務教育課程體系,把學生和家庭成員垃圾分類情況向學校和社區雙反饋。同時,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比如建立全市統一的積分管理制度,建立居民垃圾分類的信用賬戶,通過建立投放垃圾的行為約束機制,逐步改變居民隨意投放垃圾的習慣。
七是加強垃圾分類的法治建設,加大垃圾分類強制力度。嚴格查處收運企業“混裝混運”行為,對情節嚴重的要逐出市場。探索建立“不分類,不收運”的倒逼機制,對未實行垃圾分類或分類不符合要求的單位,管理部門要提出整改意見,對多次違規拒不整改的,拒絕收運并移交執法部門處罰。借鑒上海等城市立法思路,要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禁止使用一次性物品,快遞企業使用電子運單和可循環使用的環保包裝,商品零售場所嚴格執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創造實踐經驗。
其他看點
中軸線南段中央御道年內有望貫通
在昨天召開的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副市長張家明作了關于中軸線文物保護情況的報告。
報告中提到,北京中軸線,即明清北京城的東、西對稱軸,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約7.8公里。是北京市目前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預備項目。為保護中軸線文物,北京市不斷完善中軸線保護規劃,啟動編制2019年版《北京中軸線保護規劃》,編制了《北京中軸線風貌管控城市設計導則》。為破解文物征收立項難題,發改、住建、財政、規劃、文物部門專題研究,已初步取得共識。探索騰退工作實施路徑和騰退后文物利用方式方面,市屬國企正在組建北京國企公益基金會,下設中軸線申遺專項基金,帶動社會資本參與中軸線文物保護相關工作。
據介紹,2018年,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工作完成了社稷壇5戶、天壇20戶、太廟73戶、景山4戶、北海4戶、會賢堂5戶住戶的騰退工作,所住房屋(非文物建筑)已全部拆除,逐步實施綠化和景觀恢復。東城區先后實施了天壇周邊簡易樓騰退項目、南中軸路周邊棚戶區改造項目等,已騰退2730戶,完成占比98%,西城區對52處直管公房類文物實施騰退保護。
本市還提升中軸線南段步行環境,打造文化遺產探訪路線。市文化和旅游局已開展中軸線南段文化遺產探訪路線的規劃研究,已完成文化旅游資源分類統計,初步設計出十條精品旅游線路;同步編制了《旅游發展專項規劃(核心區旅游發展規劃)(2018-2030 年)》,著重策劃了中軸線南段的旅游項目。為全面優化中軸線南段步行體驗,2019年,重點開展珠市口至天橋段道路建設、公交 110路臨時停車場搬遷等系列工程項目,以期年內貫通中軸線南段中央御道,再現中軸線恢弘氣勢。
張家明介紹,下一步,要完善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地方性法規立法的調研報告,加強對文物騰退政策的梳理和創新,積極嘗試引入社會資本、民間力量參與騰退后文物的管理使用與開放運營。
本組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