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月三是什么節日?三月三習俗風俗、來歷介紹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農歷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也是廣西壯族、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sì)節”。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
《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后,上巳節定為三月三,后代沿襲。“上巳”在漢代定為節日。
《后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é,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病),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邊沐浴。“上巳節”正處于季節交換,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并祈求福祉降臨。
魏晉時代,“上巳節”除了要祓禊之外,還演變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這成為“上巳節”另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更像是一種游戲,玩法是大家坐于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放在流水之上,任酒杯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并賦詩一首,不然就罰酒三杯。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是王羲之與其友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大家飲酒賦詩,論文賞景。王羲之揮毫作序,乘興而書,成就了書文俱佳、舉世聞名、被后人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唐以后,“上巳節”的習俗逐漸淡出。
如今的三月三
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比如在廣西,當地過三月三的氛圍就很濃重。這一天是壯族的情人節,從這一意義衍生出來的更多節日內容,使其成為壯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不光壯族,貴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為自己的情人節。
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
各族人民三月三這樣玩
壯 族
壯族過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通常在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飯。另外,艾糍粑、粉蒸肉、黑糯米酒是廣西“三月三”的特色食品。
黎 族
黎族人稱三月三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每年農歷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匯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畬(shē)族
每年的“三月三”,畬族群眾云集宗祠,自晨至暮,對歌盤歌,懷念始祖,并采擷烏稔樹葉,取其嫩葉汁浸糯米炊制烏飯,款待賓客,以驅邪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