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小寒幾日開始?小寒節氣習俗吃什么?小寒怎么養生
“東風吹雨小寒生,楊柳飛花亂晚晴。”小寒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更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標志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根據《中國天文年歷》顯示,北京時間1月5日23時39分將迎來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寒”,標志我國氣候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
古人云:“冷氣積久而為寒,小者,未至極也。”在古人眼里,寒冷是個不斷發展和積累過程。小寒時節,又正值三九隆冬之際,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出門冰上走”,民間也常有“小寒勝大寒”的說法。于是,小寒的到來,也意味著一年最冷的開始。
小寒三候
雁北鄉:小寒之日“雁北鄉”,這個“鄉”是趨向,北飛雁已經感知到陽氣,是為先導。
鵲始巢:小寒后五日“鵲始巢”,喜鵲噪枝,已經開始筑巢,準備繁殖后代了。
雉始雊:再五日“雉始雊”。雉是野雞,陽鳥,雊(gòu),求偶鳴聲,這時,早醒的雉鳩就開始求偶了,早春臨近。
養生·小寒
三九進補 熬制膏方
到了小寒時節,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前后。
雖然小寒時節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并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1.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
如動后冒虛汗、精神疲乏,婦人子宮脫垂等體,宜用紅參、紅棗、白術、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2.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
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婦人月經量少且色淡等,應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和首烏等。
3.補陰針對陰虛體質
如夜間盜汗午后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婦人白帶增多等體征,宜用冬蟲夏草、白參、沙參、天冬、鱉甲、龜板、白木耳等。
4.補陽針對陽虛體質
如手足冰涼、怕冷、腰酸、性機能低下等體征,可選用鹿茸、杜仲、肉蓯蓉、巴戟等。陰虛陽盛的體質更宜選用冬蟲夏草、石斛、沙參、玉竹、芡實之類,配伍肉禽煲、燉湯水進補。
飲食風俗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陸續為春節作準備。飲食上,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身體的做法。古時,如皋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已漸漸淡化,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居民日常飲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為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姜羊肉湯,一些傳統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現餐桌,再現了如皋寒冬食俗。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這個節氣年輕人注意不要因過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長出痤瘡。
廣州:吃糯米飯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
03、天津:吃黃芽菜
《津門雜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