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日媒憂日本人才大量涌入中韓:“先進技術或會流向他國”
參考消息網12月24日報道 日媒稱,在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的大約40年里,日本機電企業至少有1000多名國內頂級技術人員流向以中國和韓國為中心的亞洲企業,中韓等國家主要邀請上世紀90年代以后因大量裁員而多出的日本核心人才,雖然如今日本人才向中韓等國家的流動似乎已經過了高峰期,但日本政府仍擔心先進技術可能會繼續流向國外,因此開始討論應對措施。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2月20日報道,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主任研究官藤原綾乃對1976年至2015年春季的約40年的人才動向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日本機電企業的技術人員有490人流入韓國企業,196人流入中國企業,還有350人進入泰國等地企業。
藤原綾乃利用大數據對這40年里亞洲境內的技術專利內容進行整理,對比在日本企業任職時申請專利的姓名與轉職海外后姓名一致的案例,確定了外流人才的數量,僅專利中出現名字的高級技術人員總數就超過1000人,而實際外流的人數應該更多。
報道稱,在轉職海外企業的日本人才中,韓國有40%以上、中國有近30%來自日立制作所和松下等日本國內的8大企業。較之于快退休的人,相對比較年輕的人才占比更高,中國有90%以上、韓國有70%以上都在50歲以下。藤原表示其中很多是獲得了經常被引用專利的“日本頂級人才”。
報道稱,日本人才向中韓的大移動加速是在2000年代。因IT泡沫破滅和雷曼危機陷入業績低迷的日本爾必達存儲器2012年破產,日本瑞薩電子被迫實施了裁掉一半員工的徹底改革,失去立足之地的優秀半導體技術人員大多都到海外去尋找大展身手的場所。據受到中國企業邀請的一位日本技術人員透露,“2000年代中期有數千名日本技術人員在中國”,此次調查的技術人員只是冰山一角。
9月中旬,在距離韓國首爾西南30公里左右的安山市一家智能手機電子零部件企業的工廠里,2012年從三星集團跳槽過來的高井啟二表示,“三星集團正在為新工廠尋找技術人員”,2005年在日本一家電子零部件公司擔任新技術開發組組長的高井接到了獵頭公司的邀請,條件非常誘人,不僅年收入能提高30%以上,還為單身人士提供三室一廳的住房等。哪怕2012年離開三星后,高井憑借曾在三星任職的良好聲譽,重新在韓國找工作也沒有遇到任何困難。
報道表示,中韓企業迅猛成長,而日本企業的銷售額則基本持平,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
那名在中國工作的日本技術人員指出,“中國企業不到3年能完全復制技術”。隨著技術實力大幅提高,韓國企業挖日本人才的情況被認為告一段落,但藤原綾乃認為中國等國家“今后會繼續錄用日本技術人員”。
“年薪3000萬日元(約合175萬元人民幣),工廠步入正軌后還提供5000萬日元(約合292萬元人民幣)的成果報酬,”2017年春季,在東芝四日市工廠工作的一位40多歲半導體技術人員接到了自稱是獵頭公司的熱情邀請。對方接著說,“在中國工作3年就能賺到很多錢”。對開始量產半導體的中國企業來說,決定出售給日美韓聯盟的東芝存儲器是技術人員的寶庫。
報道稱,日本政府也在警戒人才外流的情況,不僅是半導體,還包括飛機機身等使用的碳纖維和能進行高精度加工的機床等眾多技術。日本10月施行修訂版《外匯法》,加強了對安保等相關高級技術外流的防范,擔心重要技術會因企業并購外流時,可以對海外投資者等下達出售股份的命令等。
但報道表示,如今是物聯網(IoT)時代,無論在哪個行業,機電技術人員在亞洲以外的地區也備受歡迎。日本的技術人員中介公司Meitec Next的社長河邊真典指出:“不僅是亞洲,人才流向美國谷歌和德國博世等歐美企業也會影響日本未來的競爭力。”日本獵頭公司Genius社長三上俊輔也強調:“在日本,技術人員的地位相對較低,應當提高工資水平等,建立讓技術人員得到應有回報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