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府日前正式公布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天津傳統小吃煎餅果子赫然在列,這將給傳統煎餅果子銷售帶來更多的人氣。
【煎餅店現場音,壓混】
“二嫂子煎餅”是這次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這家經營店面,就坐落在衛津路和鞍山道交口的一處居民樓前,在它的旁邊有“曹姐煎餅”、“清真煎餅”以及“趙師傅煎餅”,這就是被天津人口口相傳的“煎餅一條街”。
在“二嫂子”門臉窗口前,有一幅“二嫂子”參加電視節目錄制的照片,旁邊的幾行小字寫著:湖南衛視天天向上、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等等。二嫂子煎餅現在每套12塊錢,十多個人24小時三班倒。每天的凈收入接近四位數。
昨天下午,二嫂子從紅橋區的家里趕過來。63歲的二嫂子,本名岳永芳,個子不高、精神抖擻,操著一口濃濃的天津話。她把記者領到二樓的辦公室接受采訪。對于此次被評為市級非遺項目,二嫂子笑答:
【錄音:咱就是保持老的味道,綠豆是純綠豆,蔥咱用香蔥,用最好的,油也是一樣,果子果篦都自己炸。】
二嫂子家住在紅橋,為什么要把煎餅鋪開到和平來?她說,是因為她住的地方拆遷,后來兒子轉悠到這兒看到有一間房覺得還行。2009年搬過來的。
說起“二嫂子”名字的由來,二嫂子說,她婆婆去世以后她接手經營,門口的鄰居都習慣說“上二嫂子那攤套煎餅果子去”,“二嫂子煎餅”由此得名。
雖然門臉搬到了和平區但還有一些老街坊會過來捧場,甚至有一位從北京過來的大爺已經都80多歲了,一個月專程來天津兩次就為了吃二嫂子的煎餅果子,只因“地道”。來自西安和廣東的兩位游客是這里的回頭客,每次來天津,必買這里的煎餅果子。
【錄音:女:因為我們過來的時候,當地人就說這家最好。男:哇,這么大!女:不吃不準回廣東!男:我一個人怎么吃的了???】
二嫂子說,最早婆婆在解放前賣煎餅果子,都是在家先做好然后放到小吃盒里,拿到戲園子去賣。婆婆是打改革開放以后開始做,婆婆去世以后,大伙都勸二嫂子把這個拾起來,最初經營時她也克服了不少困難。
【錄音:最難的時候就是過去推著小車,刮風下雨,不管多冷多熱,都得堅持。如果下雨不出來,人都上家找去。】
作為第三代傳承人、二嫂子說,非遺申報成功后,“二嫂子煎餅”會開分店,員工打卡上班。去年她的兒子孫志強在鼓樓開辦了“二嫂子煎餅果子”旗艦店。現在這兩家煎餅店主要由兒子、兒媳來管理。
這次同時入選天津市非遺項目的還有同在衛津路上的“津老味煎餅果子”以及重慶道上的“德祿齋煎餅果子”。市文廣局非遺保護處副主任科員李增元介紹,申報非遺要滿足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百年以上,三代相傳。非遺項目申報成功,非遺保護中心會予以技藝保護。
今年的6月10號是我國第十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屆時本市將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李增元表示:
【錄音:非遺保護的原則,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咱們天津市嚴格按照保護方針的要求,一直在加強咱們天津市的非遺保護工作,這也是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軟實力的一個迫切需要,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連結人民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礎?!?/p>
?。ㄔ瓨祟}:煎餅果子成功入選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天津傳統小吃煎餅果子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