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中科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已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籌建中的西湖大學。
記者就此事向西湖高等研究院求證。西湖高等研究院表示,對于媒體報道的施一公將全職執掌西湖大學的情況,院方目前尚未獲得相關消息。
擔任西湖高研院首任院長 探索科技人才培養新路徑
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等七位西湖大學倡議人正式向國家提交《關于試點創建新型民辦研究性的大學的建議》并獲得支持。2017年12月,西湖高研院位于杭州市云棲小鎮的院址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總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
其中,西湖高研院生物學研究所由施一公擔任負責人,致力于培養具有生物、化學、物理等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成為世界領先的生物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之一。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施一公在致辭中說,無數中國精英欲擔起科教興國的大任,并為之奮斗終身,“于我輩,這個時代提供了空前但不絕后的科教興國的契機;于我輩,科教興國是歷史大時代所賦予的大責任!”他相信,科技強國夢的核心就是高等教育,創辦一流大學就是實現夢想的途徑。
施一公看到,1949年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中國的持續發展也同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中基礎研究總體水平仍然大幅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
在世界范圍內,民辦大學由于其靈活多樣和財力雄厚而展示出強大的實力。以美國為例,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在內的私立高校數量占高校總數的一半以上;在日本,包括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等享譽世界的高等學府在內的私立大學占全國大學總數的近80%。
施一公等人在國內一流大學和研究院所科研、執教多年,感受到了公立大學的勃勃生機,也嘗試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兼容并包、百花齊放的教育體制和科研模式。
“在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近年來蓬勃發展,但目前主要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還未曾在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嘗試。這個空白需要一代人攜手邁出第一步去填補。”施一公說。
施一公: 中國教育“均值很高,方差很小”
對于中國教育,施一公一直有著自己的看法。在2017年10月的一場科學論壇上,他說,現在中國的教育模式成績是巨大的,中國學生經過中學、小學培養以后,競爭力非常強,什么競爭力強,就是考試。他覺得中國的中學生平均水平在高三畢業以后,在世界上,他認為應該是在前列的。
但施一公認為,目前的教育模式較為單一。“中國人因為教育模式比較單一,考試無論是怎么樣,我們希望學生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落后,所以我們的均值非常高,但是方差很小。”
他說,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學生水平很高,但中國的科學技術還沒有領先于世界,中國的基礎研究還沒有領先于世界。
“有的時候我在比較,比如比較清華大學和麻省理工。我個人認為,如果按照學生畢業生的平均水平,我懷疑我們本科生考試能力都超過MIT。如果每個學科本科生畢業的時候,比每個學科前五名,無論計算機、化學、生物、物理還是數學,我懷疑我們不占優勢。我們的方差太小,均值非常高。”施一公說,可能清華生命學院的平均畢業生,無論本科生還是博士生,可能已經很超前了。但是我們太喜歡管,太喜歡按計劃,太喜歡給一個框子框著學生。
施一公認為,在一個社會在受教育機會比較少的情況下,人口比較眾多,又受非常濃厚的東方文化影響,怎么樣鼓勵創新是一個社會性問題,不是一兩個人、一個部門能解決的,需要一個社會的思考和整個文化的改變才能夠實現。
施一公:年輕人若只著眼于什么工作掙錢多 是狹窄
對于如何看待以“好找工作”為標準選擇專業的現象時,施一公說,他對所有選擇進入清華生命學院一年級本科生,每年都會給他們講一次:你們多少人覺得進了清華以后,學生物以后,將來還會為柴米油鹽發愁?如果不會的話,為什么不堅持下去?
“如果我們最后無論是學習也好,研究也好,還是做什么也好,最后我們主要的著眼點是什么工作掙錢多,什么工作能夠生活得更富足,這個至少對年輕人來講,是太不可思議的狹窄了。”施一公說。
施一公曾在一次演講中說,研究型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從來不該在大學里談就業。就業只是一個出口,大學辦好了自然會就業,不能以就業為目的來辦大學。就業是一個經濟問題,中國經濟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提供多少就業,跟大學沒有直接關系。
“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就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培養國家棟梁和國家領袖的地方。讓學生進去后就想就業,會造成什么結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掙錢多的領域去鉆。”施一公說,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都去了經濟管理學院。他最好的學生,最想培養的學生,都告訴他說,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說金融不能創新,但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這個國家出了大問題。”施一公說,管理學在清華、在北大、在整個中國都很熱,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一件事情。專科學校辦學的理念,是培養專業人才,為行業輸送螺絲釘,但大學是培養大家之才,培養國家各個行業精英和領袖的地方,不能混淆。
回憶小時候,施一公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那時因為沒有足夠多的食物,沒有肉,沒有水果。那時的夢想之一,是長大每天吃一個蘋果就夠了,當時怎么可以想像長大還有汽車開,每天都可以吃到肉,覺得不可思議。在那個年代,覺得科學很偉大,科學可以改變社會,可以讓中國富強,做科學家,做工程師,成為一種理想。
“其實就是這種動力,讓我們這一代人往前走。”施一公說,作為科學家和教師,敬業是最核心的品質。他希望看到國內各個學科全面開花,都盡快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畢竟,科技的進步才能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