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在黃石鎮華堤村美人湖上,百艘龍舟齊聚競渡,場面壯觀震撼。活動期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莆田龍舟傳統制作技藝展示也吸引了眾人目光。莆田龍舟傳統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吳疆和吳曉斌兄弟倆,忙著向參觀者介紹不同款式的龍舟模型?,F場擺放一艘已近完工的龍舟,讓游客近距離感受傳統龍舟制作的魅力。
圖為第五代傳承人吳疆(左一)和吳曉斌(左二)在介紹莆田龍舟傳統制作技藝。
“莆田龍舟作為莆仙特色龍舟文化的載體,將莆田地區民間交流、宗教信仰、體育競技以及船舶制作工藝等緊密結合在一起。”吳疆介紹,莆田南北洋都是水鄉,獨特的水文地理環境和特殊的人文環境成為莆仙龍舟孕育的溫床。由此,出現了專門制作龍舟的工匠隊伍,在莆仙各地為村社制作龍舟,并不斷改良,使龍舟向更快、更結實、更精美的方向演進。齊頭龍舟造型更是莆田所獨有的,極具莆田地方特色。
作為華堤村村民,吳疆和吳曉斌的祖上都是制作龍舟的工匠,最早的一代1878年就已開始從事這項技藝。吳疆告訴記者,莆田傳統龍舟制作技藝在清代時就已經十分成熟。匠人們選擇5—6米長的樟木和15—20米長的杉木,木材在制作前需要風干2年以上,以達到不開裂和不壞不腐的標準。一艘龍舟需要四五個人齊心協力制作,經過選木取材、切鋸成材、放樣制作組裝、跨壓臥龍骨、組裝成型、圖案繪制等多個純手工步驟,40天左右才能完成。
其中,最難的步驟在于跨壓臥龍骨的制作。吳疆說,龍舟兩側的龍骨需要選用完整的木頭制作,長度一般為15—18米。首先用泥巴包裹龍骨制成凹槽,上裝熱水,下以大火烘烤,使木料形成與船底一致的弧度。龍舟船首的造型也大有講究。吳曉斌說,雕成龍頭的,說明村里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上畫龍頭,龍頭鼻子為雕刻的,表示出過貴人。此外,不同鄉村由于特色各異,也衍生出了不同的龍首圖樣。如荔城區七步村的“七步半目光”、西天尾暢山村的“暢山老藥批”、西天尾吳江村的“吳刀雙孩兒”等。
“龍舟賽最火的時候,我們一年至少要制作20艘龍舟,每年都被邀請到仙游、涵江等地參與龍舟制作。”莆田龍舟傳統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領頭人吳玉章說,他從十幾歲起就跟隨父輩外出制作龍舟,參與制作的龍舟達200余艘。如今,歷經100多年五代人的傳承,莆田龍舟傳統制作技藝越來越成熟。希望通過此次“爬龍船”民俗賽事活動,讓這一技藝被越來越多人所喜愛。
全媒體記者林曉玲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