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正是春收的好時候,平潭的馬鈴薯也迎來了收獲期。7日至8日,記者連續走訪大坪村、昆湖村等地,田間地頭全是一派繁忙的收獲景象。
“轟隆隆、轟隆隆……”清晨,在君山鎮大坪村的一處種植田里,陣陣農機的轟鳴聲傳來,抬頭望去,收獲機駛過之處,大量馬鈴薯破土而出,鋪滿壟面。現場,20多名工人將田里馬鈴薯進行挑選、裝筐,搬運到一旁等候的農用拖拉機上。“我們凌晨三點就到地里干活了,在挑選的時候要把裂薯、爛薯排除掉,然后按個頭大小初步分類,運到廠里清洗,方便進一步挑選。”現場女工揚淑芳說。
“有馬鈴薯收獲機幫忙,工人們不用徒手挖薯,整體收獲效率大大提高。今天要收獲大約36噸的馬鈴薯,裝滿兩輛大卡車,中午12點前就要發貨到南昌、上海等地。”綠綠鑫蔬果農民專業合作社機械部經理陳成龍介紹,合作社自有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大約1400畝,品種為“閩薯1號”,預計今年馬鈴薯的產值在700萬元左右。
除了農民忙碌的身影,實驗區的農業科技特派員也沒閑著,不斷穿梭田間各處,查看各個地塊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雖然前段時間受到持續低溫陰雨的影響,但現場來看,馬鈴薯整體產量還可以,根據估算,平均畝產量會有6000多斤。”實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產業科副科長紀榮昌說,現在收獲的馬鈴薯是最早種植的一批,那些較晚種植的仍需注意預防晚疫病。
在昆湖村綠綠鑫蔬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廠里,從田間運回的馬鈴薯經過蔬果清洗設備的多道工序,泥土豆搖身變成“金豆豆”。工人們分工設立多道關卡,按照個頭大小,分揀流水線上的馬鈴薯,另一部分工人將分類好的馬鈴薯裝箱、搬運上車,準備發貨。
合作社負責人陳和好一早就忙碌起來,安排馬鈴薯收獲、初加工等各項工作。“我們的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力,像這種外表光滑、薯形圓潤、大小適中的就是一類商品薯,一個重量大約3兩,最受市場歡迎。”陳和好告訴記者,合作社的馬鈴薯獲得了“綠色食品”標志,除了賣往外地,也有一部分進入平潭的超市銷售,現在每斤馬鈴薯的價格在1.3元上下浮動。
記者從實驗區農業農村局了解到,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大約6700畝,共有13家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從事規模化生產。(融媒體記者 林伊銘)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