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熱詞“屌絲”登上人民日報十八大特刊
如一列疾馳的動車駛進新世紀的隧道,國內外諸多觀察家曾預言,中國將走在“關鍵路口”,面臨比經濟轉型更具挑戰的社會轉型。
時間證明了這一點。時間也交出了答卷。時間更呈現了思考。
回望10年歷程,中國社會結構變化之深、利益格局調整之大、遭遇的外部環境之復雜,實屬罕見。市場經濟的沖擊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疊加。分配焦慮、環境恐慌,拼爹時代、屌絲心態,極端事件、群體抗議,百姓、社會、市場、政府的關系進入“敏感期”。人民群眾不僅要福利的拓展,也要公平的過程;不僅要權利的保障,也要權力的透明。滿足“需求”,回應“要求”,不僅關系到發展能否實現“正義增長”,關系到13億人的政治信任,更關系到中國現代化的前途。
人,是發展的全部意義所在,人沒了,發展還有什么用?人,也是決定發展的最大變量,人心齊,泰山移。這些普通的常識,在這一個10年里,被升華成一種實實在在的治國理念和政黨實踐,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執政目標,變成社會建設的鼎力推進。發展是為了人民,因此,需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發展必須依靠人民,因此,要“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讓政府職能的轉變促成社會的蓬勃發育,在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中凝聚共識,讓“人”這一變量轉化為社會的正能量、改革的增量。
轉型的中國亟須這種增量。北京“7·21”暴雨中的愛心車隊、汶川地震時的千萬志愿者、“免費午餐”背后的微公益行動,已經展示出極大的公民能量。圍觀、轉發、維權甚至積極的網絡反腐行動,顯現了在陽光政府、透明政府、責任政府建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尊重民意、民心,用好民智、民力,從不同的方向,合力推動著“中國號”列車在現代化的軌道上,奔馳得又好又快。
有人評價,這一個10年,最動人的執政者聲音,就是“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生活更有尊嚴”;最勵志的公民聲音,就是“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國”。把執政者宣言化為更真實的民生幸福,讓13億人的社會活力涌動迸發,那個更加美好的中國,就在我們共同“站立”處。(人民日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