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膜分為地膜和棚膜,我們看到的這種可降解地膜可以在土壤中直接分解掉,不需要人工處置。”1日,浦城縣農業農村局科教股股長張勇健在富嶺鎮圓盤村可降解農膜示范片指導農戶正確使用農膜。
在建陽區水吉鎮仁山村,當地結合全國基層補助項目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在山溪葡萄專業合作社建立農膜科學使用與回收利用示范片。
這些都是南平市推進農膜回收利用,助力農業綠色發展的具體實踐。
近年來,隨著農膜的大面積推廣,農膜殘留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為綠色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膜與回收利用,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對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有效防治農村“白色污染”,確保鄉村宜居宜業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南平市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改進耕作制度,科學減少農膜使用量。同時,按照“政府倡導、企業帶動、網點回收、群眾參與”的工作思路和“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理念,先后建成運營農膜回收企業15家,建立回收網點184個。據統計,2022年全市地膜回收量3421.9噸,棚膜回收量2371.3噸,農膜回收率達86.1%。
“除了推廣可降解地膜外,我們還推廣加厚膜。相比于普通地膜,加厚膜不易破碎,更容易回收。”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南平市計劃在武夷山市推廣降解膜600畝,在浦城縣推廣降解膜400畝、加厚膜600畝,“下一步,我們將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補助經費,建立完善農膜回收處理工作機制,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并積極推廣使用標準農膜和可降解農膜,引導群眾積極參與農膜回收,促進廢舊農膜資源化、高效化循環利用,助力農業綠色發展。”(記者 盧國華 通訊員 喬珍 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