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縣山地面積278萬畝,林地面積234萬畝,竹林面積31.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7%,是我國南方重點林區。如何通過有效利用林下空間,因地制宜深挖產業優勢和致富途徑?近年來,光澤縣通過種植中藥材做活“林”經濟、提升“林”效益,全力打造山區農民增收新渠道。
光澤縣境內自然生態環境復雜多樣,很多鄉村都具備得天獨厚的中藥材種植自然條件,止馬鎮雙坑村便是其中之一。“我們村海拔比較高,平均海拔680米,山林中長期自然生長有七葉一枝花、多花黃精、三葉青等中藥材,種植中藥材的天然條件優越。”止馬鎮雙坑村黨支部書記徐水生說,“因而2016年,縣林業局掛點我們村時,便建議我們可以努力嘗試打造一個‘中藥材村’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在林業局的支持和承天農林的帶領下,徐水生組織村里4個自然小組的51戶村民注冊成立了光澤縣雙豐藥業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300萬元,開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種植中藥材。目前合作社累計投入達400多萬元,組織種植中藥材1100余畝。近年來,合作社每年都能為村集體收入增加7萬余元,帶動貧困戶每戶年增收3000~8000元,累計雇傭雙坑村及周邊村民剩余勞動力100余人,年發放勞務費達50萬余元。
除了雙坑村,全縣各個鄉鎮都有農戶成立合作社種植中藥材,去年新增林下種植項目示范基地43個,主要以林下種植多花黃精、七葉一枝花、三葉青、淫羊藿為主。
這些示范基地中,張少智創立的光澤縣圣豐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極具代表性。
張少智是一名返鄉大學生,他先試種了兩畝三葉青。“試種時,兩畝三葉青突然葉子就干了一大半,我趕緊四處問原因,最后專家到現場察看后提出問題的所在,說是被太陽曬的,我才知道三葉青喜陰,要盡量避免陽光直射。”張少智說。
在試種中藥材過程中,張少智碰到許多“絆腳石”,好在有專家的幫助,他克服了一道道難題。“近年來,我們在林下種植中草藥方面,主要通過開展技術培訓班、現場技術指導、林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及組織帶領種植戶到先進省市縣示范基地觀摩學習等形式,提升林農種植水平以及合作社的規范化管理。”光澤縣林業局林下經濟辦主任施金筆這樣說道。
經過一年多的試種摸索和學習,張少智掌握了一定種植技術和解決病蟲害的經驗方法。他帶領村里10戶鄉親注冊成立了“光澤縣圣豐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500萬元,種植中草藥300余畝,年產值800萬元。合作社還帶動該縣和周邊縣市林農發展林下種植三葉青等中草藥2100多畝,直接和間接創造就業崗位500多個,人均年增收1.5萬余元。(記者 莊嚴 通訊員 林麗麗 黃遠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