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項目通過驗收、完善生態產品質量和價值相掛鉤的綠色考評機制、武夷山完成我國首例經濟生態生產總值(GEEP)核算……近年來,南平在10個縣(市、區)推進全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定了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指南,先行先試探索建立了體現山區生態系統特征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體系,為“生態銀行”等綠色金融提供技術支持。
這些實踐為福建省生態產品“度量、抵押、交易、變現”提供了關鍵支撐,全方位助力我省探索構建統一的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成果。
綠色是南平天然的底色,生態是南平最大的特色。“2016年,省政府印發了《福建省生態系統價值核算試點方案》,在武夷山等地先行開展核算試點工作。南平市同步啟動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工作,開展全市10個縣(市、區)全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項目,以9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23個三級指標構建了體現南方丘陵地區生態系統特征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框架和技術規范,系統評估了南平市生態產品價值,項目于2019年底通過專家組驗收。”南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熊賢泰介紹,經測算,南平市2010年和2015年生態產品價值分別為4878.8億元和5710.5億元,是同期GDP的6.7倍和4.3倍,2015年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比2010年提高17.04%。其中,武夷山市生態產品價值位居第一,2010年和2015年分別為1371.9億元和1547.2億元,占南平市生態產品價值的28.1%和27.1%。從生態產品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三種服務類型看,武夷山市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價值最高,延平區和建甌市供給服務價值最高。項目成果為南平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踐依據和參考。
通過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我市形成了“一套數+一張圖+一個系統”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平臺,促進了綠色農業以及綠色旅游業、綠色文化產業等綠色服務業的發展,提升生態產品內在價值,探索“生態+”模式,建立生態+、品牌+、互聯網+機制,提高生態產品產出效率。
在南平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基礎上,福建省結合其它核算工作試點(福州、廈門等)和全國其它地區(深圳、麗水等)的核算經驗,委托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開展相關研究,由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自然資源廳聯合印發《福建省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技術指南(試行)》?!都夹g指南》結合福建省區域特征,對森林、草地、濕地、農田、城市和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方法做出詳細規定,山海統籌,陸海兼備,持續推進“兩山”理念在福建形成生動實踐。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南平期間,在武夷山朱熹園、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等地,從生態文化宣傳、生態產品推廣和生態空間管控等方面對南平市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更高要求。當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要求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制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范,明確鼓勵地方先行開展生態價值核算探索,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應用。”熊賢泰表示,南平全域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好山好水好空氣,正引來更多的好產業好項目。今后,南平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省委工作安排和市委具體要求,加強頂層設計,多管齊下,豐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健全生態產品經驗開發機制,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新動能,助推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推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林奧 王驥 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