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榮縣乍洋鄉寶鑒宅村美如畫。
從人口看,柘榮無疑是福建最“袖珍”的縣——全縣人口約11萬人,比不上一些鄉鎮的人口規模。但“小”并不是它的全部。
今年前三季度,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項指標增幅均居閩東第一。其中,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66,遠低于全省和全國的2.21和2.46。
精確的數字背后,是更具體的城鄉關系:在共同富裕這條康莊大道上,城未落下鄉,鄉未遠離城,二者協同發力、共同進退,在融合中不斷縮小差距,攜手走向共榮。
尋找城鄉融合最大公約數
觀察一個地方的城鄉關系,縣城是重要的切入口。作為連接城市與農村的“中轉站”,它是資金、人才、信息、土地等城鄉要素流動最活躍的地帶,可謂城鄉融合的最前沿。
小縣柘榮,縣城發展獨具特色。
該縣下轄9個鄉鎮119個建制村(社區),最遠的鄉距離城關僅20多分鐘車程,最遠的村也不過40多分鐘。立足城鄉距離近、聯系緊的基礎,當地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提出了“小縣大城關”的構想。這里的“大”,不是地理空間意義上的“大”,而是人口、產業、資源等向城關及周邊不斷聚集。
經過30多年發展,“小縣大城關”呼之欲出:逾三分之二的人口住在城關,這一比例在全市山區縣中位列第一,城鎮集中了全縣超98%的中小學生。
“小縣大城關”帶來的不是城鄉割裂。相反,它能夠釋放出強大的輻射帶動效應,通過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在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
當我們把目光隨機投向一名柘榮普通農民的生活軌跡,這種效應將更加具象化。
在柘榮農村,幾乎家家戶戶種太子參,人均參田0.7畝。太子參冬種夏收,縣里的生物醫藥公司統一保底價收購。光是龍頭藥企福建力捷迅藥業有限公司獨家推出的復方太子參顆粒(口服液),每年就需收購120噸道地太子參。今年,復方太子參顆粒從處方藥轉換為非處方藥。市場拓面,將進一步帶動原料需求。
過了農忙時節,柘榮農民也閑不下來。這里是“中國刀剪之鄉”,全縣刀剪生產企業92家;全國最大的僧服生產基地,國內市場占有率近七成。這些工業企業為柘榮農民提供了大量家門口靈活就業的崗位。
“我們以‘小縣大城關’建設為基礎,集中力量培育打造以生物醫藥、不銹鋼、刀剪、僧服等特色工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并積極向鄉村輻射,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動力。”柘榮縣委書記張曉容援引了一組數據:全縣戶籍人口11萬人,常住人口9.2萬人,人口流失率在山區縣中處于較低水平。“留得住人,源自大部分城鄉居民在家鄉有事干、有錢賺。”
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農產品有銷路,農閑時有班上,這是以工促農最直接的效應。當地更深遠的考量,則是通過城與鄉、工與農的深度互動,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推動傳統農業現代化轉型。
在柘榮,一場傳統農業流程再造正在發生。
基于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當地構建了“2+N”農業特色產業體系。“2”指的是太子參與高山白茶兩大主導產業。作為“中國太子參之鄉”,柘榮90%以上農民從事與太子參有關的產業。英山鄉鳳洋村農民吳國冬種了20多年太子參,但能否豐產優產,總是聽天由命。尤其是近年來高發的太子參葉斑病毒病,讓老吳備受打擊:“這種病毒病發病時,葉片斑駁、皺縮,輕則減產,重則絕收。”
太子參鏈主企業福建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村企協作,為當地太子參產業帶來了一套全產業鏈解決方案。
在種源端,推廣自主選育的“柘參4號”等高產、抗病能力強的新品種;在種苗方面,推廣經過脫毒技術處理的健康種苗,大大降低染病率;在生產管理環節,統一提供參種、農資和技術指導,支持參農按照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生產,推動太子參種植規范化、標準化;在銷售上,實行訂單農業,以高于市場行情的10%統一收購……
如果說柘榮參農接受了一場現代科技與現代農業的洗禮,當地茶農則在進行著生態農業的啟蒙。
優良的生境與氣候,孕育出柘榮高山白茶獨特的品質。然而,和名聲在外的福鼎白茶相比,柘榮高山白茶一度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何通過差異化競爭突出重圍?這也是英山鄉石古蘭村鄉賢王巖龍一直思考的問題。
幾年前,在外經營了多年茶葉生意的王巖龍回到村里,成立寧德石古蘭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了千畝茶山。經過反復市場調研,他將“野放茶”的概念帶到村里。所謂“野放茶”,就是讓茶樹在最接近原生態的環境下“野蠻生長”,茶園不開荒、不掛白、不施肥、不打藥、不修剪,茶樹與野草、灌木、杜鵑、藍莓等原生植物和諧共處。與此同時,王巖龍還將茶樹認養、茶園觀光等新模式、新業態嫁接到傳統白茶產業。
茶山活了起來,村莊也火了起來。
“過去,村里閉塞落后,交通不便,茶商望而卻步,茶農只能肩挑步行賣茶青。”返鄉村民王巖輝說,這幾年,村莊道路改善,石古蘭高山白茶開始打出名氣,曾經凋敝的村莊越來越熱鬧。幾年前,他也和王巖龍一樣回到村里,開辦農家樂、民宿和休閑空間。如今,石古蘭村已成為網紅打卡村。
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當傳統農業在“接二連三”中加速現代化,柘榮進一步思索:如何讓農民在產業鏈的不同節點上,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
草本湯是從柘榮走出去的餐飲品牌,在省內外已發展近600家門店。從食材生產、采購、加工,到倉儲、配送,再到終端銷售,餐飲產業鏈長節點多,如何帶動更多農民參與其中?
鐵場村的辣椒醬,宅中村的白鷺鴨和烏骨雞,東源鄉的土豆……如果你仔細翻閱草本湯的菜單,不難發現來自福建首個“中國長壽之鄉”柘榮的食材。
“柘榮高山地形和特殊的氣候,形成了農產品的獨特品質。”草本湯供應鏈負責人林秀金說,在“柘籍人才回歸”工程召喚下,草本湯回到故里,投資2.1億元建設草本湯(全國)生產服務中心。近年來,公司已和當地多個村達成農業種養合作,建設了10多個食材基地,每年以保底價收購蔬菜超5000噸、家禽6萬羽,帶動3000多人發展生態農業,人均增收2.5萬元。最近,草本湯又將目光鎖定高山白茶資源,開設茶葉加工廠,開發出會員專屬產品“毛毛針”,為當地茶葉拓展銷路的同時,依托門店空間,提高柘榮高山白茶曝光度。
林秀金說,未來的村企合作,將不局限于簡單的供應與采購關系。他希望,能夠深度介入上游環節,利用自身市場、渠道、技術、人才等優勢,幫助柘榮廣大農村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培育柘榮農業品牌。同時,還可讓農民參與到包材生產等產業鏈的其他環節。
村民增收,村集體也不能落下。近年來,柘榮探索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推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由領辦全覆蓋到營收全覆蓋。
東源鄉鐵場村,是遠近聞名的“辣椒村”,全村半數以上人口從事辣椒種植、加工。近年來,村里與福建融盛食品有限公司開展村企合作,創新推廣“支部領辦合作社+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
“公司實行訂單作業,與合作社簽訂保價收購協議。”融盛食品負責人曾巖招說,公司集中育苗,統一為合作社種植戶提供健康種苗,全程提供技術指導。最近,公司還探索太子參與黃椒輪作模式,實現“一地兩收”,光是黃椒就能實現過萬元畝產值,推動村民與村集體雙增收。
記者手記>>>
以全局思維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福建日報記者 陳輝宗 張輝 單志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強化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
城鎮和鄉村,在地理空間、人口結構、產業類型、生活方式、社區模式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又互相支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社會這一有機整體。可以說,鄉村是支撐城鎮發展的基礎,城鎮是帶動鄉村發展的引擎。
因此,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而應以全局思維,通盤考量,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加快形成城鄉互補、工農互促、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工農關系,不斷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多年來,柘榮縣因地制宜開展了獨特實踐。
當地以“小縣大城關”為總體思路,通過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就業吸納、基礎設施升級、公共服務提升的內外兼修,構建了一個高效能、強輻射的中心城區,從而帶動城鄉生產、生態、生活空間優化,促進資金、人才、土地等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在城鄉工農同頻共振中,特色農業現代化轉型蹄疾步穩,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為農民增收與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城鎮與鄉村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生命共同體。我們不能脫離鄉村談新型城鎮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也不能只從鄉村找尋答案。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推動福建在城鄉融合發展上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