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平整的稻田上,一架無人機盤旋上空、噴灑農藥,田埂上站著一位身材清瘦精干、戴著寬邊眼鏡的年輕人,操控著無人機工作。這充滿現代農業氣息的一幕,昨日上午在上杭縣中都鎮軍聯村上演,操控無人機的年輕人叫李曉文,他和妻子梁永英是遠近聞名的大學生夫妻種糧大戶。
梁永英、李曉文2006年分別畢業于華東政法大學、南昌理工學院,在上海、福州等地打拼過程中,他們看到國家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生態現代農業越來越重視,這對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大學生夫妻決定返鄉創業。
2013年梁永英、李曉文回到老家軍聯村辦起了家庭農場。由于缺乏資金和相關技術,他們從養雞養鴨到蔬菜種植均告失敗。經過仔細分析,他們選擇技術相對成熟的水稻種植業作為家庭農場的主業。梁永英的爺爺和公公都是農技員,這樣的“家庭背景”派上了用場。在鎮、村干部的幫助下,他們流轉承包了軍聯、永聯、陳和3個行政村的部分田地,面積從最初的40畝到如今的869畝。為了做好規模糧食種植,他們虛心向縣、鎮農業專家請教,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經??崔r技書,上網查資料,在學習摸索中不斷提高種植水平和管理能力。鑒于機械化對于規模種植的重要作用,他們于2014年陸續購進插秧機、催芽機、烘干機、播種機、收割機等農機設備,建了溫室育秧棚,還花了8萬多元購買了無人機,總投資200多萬元。去年他們終于穩住了陣腳,在農場承包的田地里產出了近1000噸糧食,實現產值260萬元,純收入20萬元,還就近解決60多位村民就業,其中包括5名貧困人員。
今年,他們在生態種植、產品開發方面下功夫,啟動為期5年的土壤改良與生態修復試驗,引進臺灣的優質越光稻種、開發越光稻大米,建立烘干自動化和大米加工一體化設備,開設網絡超市等。上杭縣農業局黨組成員林國榮對梁永英、李曉文贊賞有加:“現代農業需要像他們這樣有頭腦、有知識的年輕人來干。”市糧食局副局長范啟有評價說:“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習總書記說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端在自己手里,我們希望涌現更多的種糧大戶,更好地保障我市的糧食安全。”
今年“五一”,梁永英獲得了“市勞模”榮譽稱號并被推薦為“全國基層農業推廣貢獻獎”候選人。展望未來,梁永英信心滿滿:“相信有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扶持,我們農場的前景會越來越好。祖輩父輩都老了,農村種糧、農業發展的重任理應由我們年輕一輩擔起來。”
短評
“雙創”正當其時
□范波 李新元
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今天,我們國家提出并強調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理念,這既是一項打造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新動能、擴大就業的有效措施,也是一項轉變思路、轉變觀念的重要變革,尤其對于年輕的大學生群體來說,“雙創”正當其時。
李曉文、梁永英大學生夫婦回鄉創業三年多取得的成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他們回到最基層的農村,從事最基本的糧食種植,以新的視角、新的技術、新的模式改變了傳統耕作模式,代之以機械化、集約化、市場化運作,植入生態可持續發展、互聯網+的理念,創新種糧模式,很好地回答了“明天誰來種田”這么一個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展現了新一代大學生勇于擔當的精神風貌。
國家倡導及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雙創”迎來歷史上最好的時機。就我市而言,商事制度改革大步推進,簡化了各類主體進入市場的環節,大大降低了大眾創業的門檻。對有志于在農村、到企業、進生產一線的人才,我市各級各部門都相應地出臺鼓勵扶持政策,含金量都很高。以李曉文、梁永英夫婦回鄉種糧為例,可享受土地流轉、搭建育苗大棚、購置農機具、育種育秧、綠色高產實驗、增產模式攻關、糧食收購訂單直補等多項惠農補助!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得到了肯定,被推舉為勞模、參評全國先進,讓他們實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今天報道梁永英夫婦返鄉種糧創業的事跡,正可激勵有志者抓住機遇,積極投身到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創業創新、大展身手,譜寫華麗的人生篇章,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ㄓ浾?范波 見習記者 李新元 通訊員 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