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十八大以來,福州市認真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聚焦“生態美”,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榕城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底色愈發靚麗。
福州持續打造“綠城、花城、水城”生態宜居城市。記者 黃立新 攝
生態建設 碩果累累
天藍如畫,空氣清新,綠榕掩映,流水潺潺,許多到過福州的游客,都對這座山水相融、生態宜居的城市由衷贊嘆。
好生態,就是好福氣。近年來,福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2年獲評中國“綠色城市”;2014年榮膺“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2015年通過省級森林城市檢查驗收;2016年通過國家生態市建設考核驗收;2017年榮膺“國家森林城市”……
特別是,2014年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福州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圍繞“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思路,著力構建以森林和樹木為主體、樹種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6%,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位。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2014年的12.94平方米提高到15.05平方米,公園綠地500米范圍內對居住區的覆蓋率達91.9%,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由42.92%提高到43.93%,宜居指數越來越高。
空氣好不好,數據來說話:2013年,福州市城區環境空氣達標率94%,全年22天超標;2016年,福州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98.6%,全年5天超標。自2013年全國74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發布以來,福州連續3年年度空氣質量排在前十。
去年,福州市城市空氣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五,在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二;閩江(福州段)、敖江(福州段)和龍江干流水質達標率均為l00%,市、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福州市黨政領導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成績居全省各設區市第二……
“近5年來,全市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水平,水、氣質量穩中向好,尤為難得。”福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陳峰說。
保護生態 筑牢屏障
福州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對待生命”一樣。
打開手機查看實時空氣質量指數,這是陳峰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后做的第一件事。這些數據來源于福州的各個空氣監測站。
5年來,福州市積極推進環境監測能力建設,56個空氣監測點位織密了大氣防護網,強化數據監測時效性,將監測從原來的每小時一次加密到每5分鐘一次;空氣質量也由每日一報,變成每小時更新,讓群眾及時了解空氣狀況。
遍布全市的大氣監測儀器,讓福州好空氣“看得見”。
機場迎賓路上,一塊近4米高的LED顯示屏,向八方游客展示福州實時空氣質量情況;驅車路過福州南二環后坂路口,對應的車牌號、尾氣各項指數都呈現在綠化帶一塊顯示屏上;就連房建工地上也裝著在線監控揚塵的“千里眼”,不給大氣污染行為留空檔。
值得一提的是,金雞山上還裝置了能看到霧霾的“火眼金睛”——環境大氣超級監測站,這也是福建省首座地市級環境大氣超級監測站。“超級站的監測指標比普通空氣自動監測站更全,而且能對空氣精準‘體檢’,查出病因,對癥下藥。”陳峰說。
技防擦亮了監管的“眼睛”,人防則延伸執法的“觸角”。福州市建立了市本級、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居(社區)四級監管網絡,初步形成“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無縫對接、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環境監管網絡,在全省率先實現環保監管網格化。
“通過這張網,環保部門‘單打獨斗’的情況不復存在。”福州市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支隊長陳立表示,現在,部門間的“壁壘”被打破,大氣聯防聯控的大格局已經形成。
綠色宜居 生態惠民
“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福州城區綠道系統網絡化,讓廣大市民一出家門就能親近自然。
今年68歲的黃益林家住晉安區干休所宿舍,每天下午三四點,他都會到金雞山公園“報到”,沿著環山棧道走上兩圈。
近年來,金雞山公園里游玩健身的市民游人日益增多,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公園進行了環山公路“白改黑”改造:修建了1.5公里的環山木棧道和2.68公里的覽城景觀棧道。原先只能遠觀青山,如今可以身在山中,零距離感受大自然。
窺一斑而知全豹,金雞山公園的變化,是福州加快生態建設、實踐生態惠民的縮影。
今年春節前后,福州市相繼建成開放了12條公園休閑步道,今年底前還將在12個縣(市)區各建成1個生態主題公園。目前,全市種植有各類榕樹達16多萬株,呈現出“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的景象。已建成五虎山、旗山等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省級森林公園10個,城區市民出城5公里即可到達森林公園。
堅持“種大樹、造綠蔭”理念,通過綠地排樹陣、補種行道樹等措施,以及在城區內河兩岸建游步道和串珠式公園,福州全面提升建成區道路、內河綠化水平。特別是去年以來,全市共完成365項綠化提升項目,其中提升林蔭道路117條,新建成林蔭停車場12個、公交站和渠化島遮蔭工程142處,新增遮蔭樹20萬株。通過廣植市樹、市花,建設榕蔭廣場、榕樹主題公園、茉莉花主題公園,塑造城市個性,彰顯生態魅力。如今的福州城,已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蔭”。
在推進生態文化建設中,福州既要“生態美”,也要“百姓富”。通過重點發展花卉苗木、林下經濟、森林康養旅游等綠色富民產業,讓更多林農得到實惠,實現了“不砍樹也致富”。2016年,全市林業綜合產值278億元。
綠色發展 常態長效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打破唯“GDP”論,福州在全省率先實行差別化的黨政領導干部政績差別化考核機制。
“取消了GDP的考核,不僅沒有阻礙經濟發展,反而更有利于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讓永泰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發展新路徑。”永泰縣政府領導說,作為國家生態縣,永泰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生態農業、健康養生、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實現綠色崛起。
近年來,為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福州市持續調整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在中心城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而工業企業則向南北“兩翼”轉移。數據顯示,目前,福州城區共有400多家工業企業進行異地搬遷和騰籠換鳥發展,實現了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排污權交易,是推動企業進一步綠色轉型的有效舉措。
今年8月底,福州市火電行業12臺燃煤發電機組全面完成改造。其中,華能福州電廠投入4億元進行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較往年可減少排放2530噸二氧化硫和3070噸氮氧化物。眼下,正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由“要我減排”向“我要減排”轉變。
2014年開展排污權交易工作以來,福州交易金額已破億,約占全省交易金額的五分之一,活躍度排在全省前列。今年,福州市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的實施對象從8個行業試點擴大為所有工業排污單位,意味著福州全面告別無償排污時代。
此外,自今年3月福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福州各大河流水質環境初步改善,形成全社會參與治河的良好局面;在全面開展的城區水系綜合治理中,福州創新治理模式,聯手社會資本,將河道治理和運營管養按流域分7個PPP治理項目包,按15年周期建設管養,按效付費,力求長效。
立足常態,追求長效,堅持綠色發展,有福之州生態福利源源不斷……(福州日報記者 陳敏靈 莫思予 黃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