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內一小塊地方就聚集了6只非洲大蝸牛(畫圈處)。
如果雨后你在福州一些草地上遇到雞蛋大的蝸牛,千萬不要流口水,想著帶回家“蒸煮煎炒炸”,或者抓回家去當寵物養,因為它們身上有可能攜帶病原體、寄生蟲等。前日傍晚,盧先生就遇到一群非洲大蝸牛。
6日傍晚,一場雷陣雨后,家住倉山的盧先生帶著孩子出門,到福建師大倉山校區內的科學會堂前草坪騎車。突然,3歲的娃娃喊爸爸:“快來看,大蝸牛!”盧先生走近一看,草地上還真的聚集著很多蝸牛,但和平日見到的蝸牛不同,這些蝸牛每一只都有雞蛋大。
“我數了數,有十幾只,都往草地上廢棄的桌椅上爬。”盧先生告訴記者,他曾在報紙上看到過類似蝸牛,上網查詢比對后,更加確信這就是外來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網上說千萬不要碰觸,會傳播疾病,我擔心有小朋友抓去玩,那就太可怕了。”盧先生想知道,如果發現非洲大蝸牛,該怎么處理,或者該向哪個部門反映?
非洲大蝸牛個頭如雞蛋大。
記者采訪發現,發現這種大蝸牛的不止盧先生一個人。“雨后,拾獲非洲蝸牛一窩,有毒不?能當寵物養嗎?”“法國焗蝸牛是這種蝸牛么,能吃不?”對于這種蝸牛,許多讀者很好奇,特別是有些小朋友,想把它們帶回家當寵物養。
“的確是非洲大蝸牛,常在雨后冒出地面,尤其是在夜間。”福州市衛生有害生物防制協會相關專家看到圖片后,確認這就是中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的非洲大蝸牛。
“身邊見過一些人拿回家當寵物養,但我還是建議不要去觸摸、食用或者當寵物養。”該專家表示,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菌的中間宿主,它可能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特別是孩子,還不懂事,最好不要去摸或是把它當寵物,因為這種蝸牛爬行留下的黏液中也可能有病原體、寄生蟲等。如果摸了記得一定要洗手。”
對于這種蝸牛能否食用,他表示目前存在爭議。若是野生的非洲大蝸牛,身上肯定有很多病菌和寄生蟲,未煮熟食用的話,有可能會因此受感染。
根據盧先生的描述,該專家認為,目前那片草地上的非洲大蝸牛數量不大,仍可控,因此建議物業公司利用“殺螺劑”等先行消殺,半個月后再觀察。若非洲大蝸牛仍大量存在,該協會會請專業人員到現場幫忙。此外,若是農田等發現大量非洲大蝸牛,可以反映給農業部門來處理。
專家介紹,非洲大蝸牛原產于非洲,貨物流通、人為攜帶是其入侵的途徑。該蝸牛雌雄同體,繁殖能力強,每年可產卵4次,每次產卵150~300粒,是農作物的主要害蟲,而且饑餓時也吃紙張和同伴尸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石膏、泥灰。(記者 陳丹/文 讀者供圖)